李化羽走这一路,粗略统计,这个村子里有两家食铺、三家杂货铺、还有一家当铺,甚至在某个巷子里还有一个赌档,胸墙内的常住人口应该有小一千人,加上很多跟他们一样住在胸墙外的逃人和奴仆,差不多应该有一千三四百人。
路不好走,也就通往洪家的那条主路上铺了石板,但就算这石板也是坑坑洼洼,甚至板沿翘起。其他地方则大都是石子路,某些小巷子里只有一层泥土铺地,可以想象,一旦下雨,这路得泥泞成什么样子。
路上行人有时会打量李化羽一眼,毕竟他这身高颇为摄人,燕西村里像他这么高壮的少,即使有一两个,都会被征到兵籍里去。
不过行人也就是打量一眼罢了,没人多嘴询问什么。街边也没什么路边摊,倒是有些农人挑着刚摘下的菜来售卖,或者是拿些自家过冬存储的咸菜来兑换物品。
整个燕西村透着一股平淡和与世无争。
快到洪家时,李化羽就见蔡公权带着人正从洪家出来,想到昨晚被坑了一年的口粮,他心里不痛快,没准备跟他打招呼,所以站街边让他们过去,可没想蔡公权却直接找上了他。
……
“城防役,十人,下午申时洪氏祠堂门口集合,自带五日口粮。无需带工具。”
当李化羽带着这份服役文书回到茅屋后,便召集了所有人过来商量。
洪老七也来了,他比李化羽还要早到。他方才回家,第一时间就接到了消息,所以第一时间赶了过来。跟李化羽也就是个前后脚。
“本以为能有几天缓缓,没想到这么快就要服役。这城防役又是个什么鬼啊?”赵暄苦恼地又开始挠后背,现在一着急就感觉后背痒。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当然好理解,但实际操作肯定不能依照字面意思来落实。蔡公权一看就不是好人,洪族长看上去也没安好心,他们迫不及待的要他们去服的这个城防役,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事。
在洪老七这个本地土著的解释后,加上王易这历史专家的分析,幸存者们才慢慢明白自己到底接下了什么样的一份差事。
古代政权中有很多种徭役,直白一些就是义务劳动。大到为皇帝修建陵墓,为国家修建长城,小到为村里修桥铺路其实都可以算作一种徭役。国有国役,城有城役,村有村役。
但因为是义务劳动,所以一般使用役员时,派遣役的部门要承担粮食。比如为皇帝修陵墓,那朝廷就要划拨专款来操作这个事。但这个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起初或许有口粮发下,但到了现在,服役已经没有任何口粮供给,甚至还要自带口粮,而朝廷拨下的口粮去哪里了?这个都不用问,谁都清楚。
在那么多役种中,燕西村人最不想服的就是城防役。因为最近几年的城防役并不是去府城修城墙,而是去深山里修寨子。
说到这里,又要再提一次燕西村的地理位置,燕西村的确在燕山以西,往北是崇山密林,往西也是高山险壑,只有往东和往南才是坦途,其中往东北走大概两天,就能看见一道龙脊山,龙脊山再往北就是胡人的地盘。也就是说,龙脊山上必须修建堡寨来防御胡人越过龙脊山。
其实按照洪老七的说法,早几年去修堡寨,府城是不摊派城防役的,而是募员,也就是花钱请人去修,这样花钱请人修的更好,也更多人愿意去。
但自从新来的府尹上任后,便改了募员修堡寨的规矩,反而开始摊派城防役,每村每月必须出十个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