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看了看两人,不紧不慢的开口了。
“向先生,石先生,让你们与三千余考生一并考试,对你们的确不公平,此次的恩科,朕本来打算改变考试的办法,奈何内阁不同意,礼部也不同意,朕也没有办法,所以还是按照以往的办法进行,出考题是督查院那些御史的事情,朕也不知道考题是什么,没有办法给你们透露,朕甚至都不知道考官是谁,乡试与会试为朝廷之大事,为朝廷吸纳地方之人才,不能不严肃,朕已经下旨,任何人都不得随意插手恩科的事宜,包括朕都不能够随意插手。”
“不过朕还是为你们专门想了办法,考题肯定是四书五经之内容,你们答题可不完全局限于四书五经,引经据典的同时,将你们大半年时间以来所做的事情,全面归纳总结一下,重点是写出你们之心得体会,朕直接调阅你们的试卷,若是你们归纳的好,就不愁高中的事情,不过有一点朕要说在前面,若是你们答非所问,连朕都看不下去了,那就不要想着高中的事情,两年之后再行参加乡试。”
向祖江和石明辉连忙对着朱慈烺抱拳稽首行礼,脸上露出激动的神情。
“谢皇上之恩典。。。”
向祖江和石明辉很清楚,这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就算是他们留在南京拼命的读书复习,想要从三千多人中脱颖而出,也有很大的困难,能够参加乡试的考生,全部都有生员的功名,人家的学识也不一般,可不是吃素的。
南直隶有三千多人参加乡试,举人的名额只有五百人,这还是皇上专门下旨增加了两百人,毕竟有不少北方的考生千里迢迢的来到了南京参加考试,这里面还有不少北直隶的考生。
连年的战乱,科举考试也遭受不小的影响,崇祯十四年之后,县试、府试和院试时间变得不准时,很多考生因为战乱的缘故无法前往府衙和省城参加府试和院试,无法获取到生员的功名,也就无法参加乡试,而乡试遭受到的影响更大,譬如说北方很多的地方,战乱加上天灾,乡试完全停止,导致地方生员怨声载道,他们拼命的读书,就是想着科举高中。
此次的恩科,皇上和朝廷是下定决心的,南方各地的乡试都能够顺利进行,遭受的影响不是很大,北方就完全不一样了,北直隶、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乡试无法进行,朝廷准许这些地方的考生前往南京参加乡试,可真正能够来到南京的考生没有多少,绝大部分的考生只能够留在当地。
李自成也曾经在陕西大规模的举办科举考试,可惜的是,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太少,绝大部分的读书人对此是不屑一顾的。
京城方面曾经传来消息,后金的皇帝和皇太后抵达京城之后,也会开恩科,可惜经过了吴桥之战和景州之战,后金朝廷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组织科举考试。
从这个层面来说,此番参加恩科的考生,都是憋足了一股劲的。
眼看着向祖江和石明辉两人行礼之后,朱慈烺神情变得略微的严肃。
“向先生,石先生,你们跟随在朕的身边,做了不少的事情,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按照道理来说,你们应该是直接进入朝中做事情,可规矩就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朕决不能带头破坏规矩,如果这样做了,那些寒窗十年苦读的读书人该要怎么想,若是此等的恩典此起彼伏,上行下效,到处都出现了,天下读书人肯定会寒心。”
“制度在修改之前,就要严格遵照执行,哪怕其中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错了就改,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怕就怕制度成为了摆设。”
“这些道理,朕不多说你们也明白,朕希望你们这段时间好好准备,你们这篇文章可不好写,弄不好比起你们那些同年写文章的难度还要大,朕希望你们的这篇文章是自身之见解,实话实说。”
“好了,朕不打搅你们了,都去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