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声音瞧过去,却见一名面容娇俏的少女挑着两大桶米饭来到了山坳处,身后还跟着七八个同样挑着食物的妇女。
见到少女把食物放在了树荫下,几大堆正在劳作的村民顿时收到了信号,把手里的活干完后,陆陆续续朝着山坳处走去。
看着村民们捧着土碗狼吞虎咽,中年人有些狐疑地瞟了钟主任一眼:“这是在吃晌午?”
与城里人不同,由于体力消耗大且饭菜油水不足,以前的许多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是一天吃四顿的,早上六七点的早餐、中午十一点的午饭、下午五六点的晚饭,以及……下午三点左右的晌午。
但是杉树乡向来穷的叮当响,这边的人向来没有吃晌午的习惯——即便是有,那也不具备普遍性。
再加上他分明看见了那白花花的大米饭和貌似颇为丰盛的菜肴,这个与他对杉树乡的认知大相径庭——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种工程的伙食顶多就是几大桶没有什么油水的捞面配上几大盆土豆和玉米,能让村民们撑饱肚子就够了,那会这么丰盛?
因此中年人有些怀疑,中间是否存在着某些不足为外人道矣的猫腻。
偷偷超支某些费用去收买人心也就罢了,毕竟在这种穷的鸟不拉屎地地方,扶贫办的人干这事委实难以评断是对是错;
但是如果做的太过分,导致路修到一半就没钱了,这可就罪孽深重了——他很怀疑到时候希望集团会不会在一怒之下中止一系列合作。
别以为中年人的顾虑可笑。
要知道,与“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一样,农村干农活的人胃口是很大的,而一旦遇到了好菜,长期见不到油星的村民们怎么可能不放开了肚子大吃特吃?
想想看,百来号人,四餐面对着好伙食真要放开吃的话,一天两千块钱都打不住,90天的的工期结束,那就是至少18万元!足足是修路费用的1/6!
在这个1万元都算得上巨款的现今滇南,那么大的缺口,一个贫困县从去哪儿找补?
听到中年人的发问,钟主任顿时有些麻瓜,他也是第一次来到现场,哪里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顿时支支吾吾了起来。
看到钟主任这副一问三不知的样子,中年人轻轻哼了一声:“走,过去看看。”
………………
来到密密麻麻的人群中,中年人闻着身边那混合着土腥味的酸臭,面色略微有些不自然,探头看了看那几桶已经被刮的干干净净的白米饭,以及另外几桶菜,心中不自觉有些不舒服。
呵呵,伙食不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