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咱们的咖啡形态既要有新意,又要有充足的使用场景,更要满足他们的装逼需求——比如这样,国外不是开始流行起了星期袜么,咱们来个星期咖啡,用一个大盒子装满14剂咖啡,上面标注好建议饮用时间,用具有视觉效果的一次性创意小瓶装起来;”
“从周一到周末,每天喝不同配方的预调咖啡;白天和晚上,也是不同的口味;”
“比如周一的白天,咱们提供【中焙波邦】+【深焙卡蒂姆】的拿铁预调咖啡;这样的话,香气浓,适合在办公室里装逼;”
“周二的晚上,咱们提供【轻焙波邦】+【中焙卡蒂姆】的卡布奇诺预调咖啡;这样的话,不但口感轻,咖啡因保留的比较多,可以用来熬夜;”
“等到周末白天,咱们提供【轻焙波邦】+【中焙铁皮卡】的意式浓缩与调咖啡;这样的话,口感和香气都非常丰富,用来在亲朋好友间显圣是再合适不过了!”
“品牌核心广告语嘛,我想好了——就叫【最懂华夏人的咖啡】怎么样?反正现在广告法还没有禁止这些词!”
说道最后,杨铸干脆把后世大名鼎鼎的“三顿半”咖啡的思路修改了一下,连着营销和传播逻辑都全盘托出……
………………
听着杨铸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林可染的眼睛越来越亮。
虽然没有经过市场验证,但这种“半专业性”的预调咖啡显得颇有调性,只要搭配好产品说明书,在科普之余,完全能满足年轻人现阶段装逼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只要做好品控并且大卖,无形中就提高了华夏未来咖啡行业的准入门槛——基于竞争方面的商品的迭代,都必须要在某个方面对前者进行超越才行,不管你愿不愿意,到时候在品质和口味上最起码也要跟这款咖啡产品相差不大才行,这就非常有利于华夏咖啡行业的良性运转。
最妙的是,由于杨铸对新品咖啡的定价并不算高,这就必然使得产品原料中会大量使用品质最不好的卡蒂姆品种,因此原料端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积压作用——如果配方调配更用心点,完全可以实现原料零库存积压的效果。
至于未来嘛……
竞争肯定是免不了的,但是杨铸的产品定位决定了这款新产品……不,是这个新品牌具备了明显的升级空间;
只要具有威胁的竞争对手出现,新品牌大可以通过原料升级+配方升级的方式,维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凭借着原有的市场地位和心智影响力,有很大几率挺过一次次挑战;
再加上杨铸对于滇南小粒咖啡种植业的野心她是知道的,等到市场端的效果一出来,完全有充足的动力反作用于原料种植;
即便是滇南小粒咖啡的种植规模太大,市场反作用力不足以快速调控滇南这边的品种优化——怕什么,咖啡树最佳经济产出期只有十年,等熬过了十年后,大范围更替为产量低但品质优秀的品种不就行了?
想到这货轻轻一个动作,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新产品的问题,更是在那诺大的棋盘上轻描淡写地布了一颗可攻可守的棋子;
林可染忽然很后悔;
自己当初刚入希望集团的时候,父亲和李叔叔明明好不容易才压着这个满肚子稀奇古怪知识的家伙,让他教自己的来着。
想到以前自己极为排斥的事情,现在却成了求而不得的奢望,
林大小姐的内心不免地五味杂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