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父亲李章贵为陇西李氏之子,如今与杨崇渊大权在握,虽担着清河驸马之名,但母亲出世入观,二人早已与和离无异,如今母亲离开已九年,父亲即便不能再娶正室,娶上几房侧室,纳上几个姬妾也是合情合理的。
可只有李绥知道,父亲终其一生也没有再纳娶。
在母亲眼前,父亲是无情之人。
在世人眼前,父亲却是痴情人。
“走罢。”
父亲的声音自耳边响起,李绥点了点头,转而与绘春交付了几句,走了出去。
出了玉清观,钟磬之声仍旧悠远地盘旋着,拾级而下,李绥刚要在搀扶下走上马车,却仿佛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只见她稍稍将身子朝后退了几分,隔着车壁再看向马车后跟随的卫队。
“阿蛮?”
父亲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李绥再扫过一眼,终是收回目光,上了马车。
直走出了许久,李绥仍旧靠在枕上,秀眉微蹙,忘却了在一旁侍奉的念奴和玉奴,那个身影却一点一点在她的脑海中清晰,凝聚成一个人来。
御陵王,赵翌。
……
回到府中已是午间,李绥被服侍着用了饭,只小憩了一会儿。便被唤醒,为宫中的夜宴做准备。
在婢女的簇拥下沐浴梳妆,挽了垂练髻,点缀了小而精致的珠翠,再换上那条十八破的花间裙,更生华丽,眉间的那枚鹅黄花钿又添了几分少女娇媚。
正在李绥揽镜自照时,便听得念奴打帘走进来笑着行礼道:“县主,三郎君来了,正在屋外的竹林边儿等您。”
镜中的少女眸色微动,伸手理了理发边的那只珠花,随即站起身来,朝着屋外走去。
如今方六月初,午间的日头却也有了几分热意,透过那一丛绿油油的竹林,被竹叶打落下斑驳的影子。
男子穿着竹青圆领窄袖云纹锦袍,负手立在竹林后,似是感应到了李绥渐近的脚步声,杨彻慨叹的声音自林中响起。
“原本觉得你我皆没变,可看到这竹枝上的划痕,才知道,我们竟是长高了不少。”
说罢,杨彻转过头来,与杨延温良和煦的笑不同,杨彻的笑更像是阳光,耀眼洒脱。
见过了城墙之上那个目光深邃,行事老练的洛阳王,此刻再看眼前的杨彻,李绥生出了几分隔世之感。
想起那场宫变,只怕杨彻前世至死都猜不到,她会利用自己儿子发丧入皇陵的时机,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将玉玺和虎符随着梓宫送到远在边境的御陵王手中。
如今再回忆起杨彻气急败坏的模样,李绥不由牵起唇畔走了过去,随着杨彻方才的目光,只见他身侧的那株青幽竹枝上印着一道又一道的划痕。
那年她七岁,因为母亲的决然离开变得沉郁寡欢,不喜与人说话,整个府里除了父亲便是仆人,每日只有等到父亲下朝陪伴她时,才能暂时忘记失去母亲的悲伤。后来姑母怜惜她,便与父亲商议,将她接入了太尉府和几位兄长姊妹相处,总不至于孤单。
待到那年中秋之夜,宴上看到众人阖家共聚,唯有她,身边只有父亲一人,因而宴罢,她便悄悄回了院子将母亲曾穿过的衣裙挂在面前,小心地看着,小心地触摸着,好似那般就能感受到母亲温热的怀抱,独自缩在角落哭了许久。
如今他还记得,彼时不过比她大上几个月的杨彻悄悄跟来,轻轻地用丝绢替她擦了泪,对着她从未有过的认真道:“阿蛮,舅母虽不能陪着你,但你还有我们,我和哥哥会永远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