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骆统(2 / 3)

如今强敌尚未消灭,天下尚未安定,三军有无尽的战争,江边有不懈的警备,赋税征调,一向积累苛烦,加之瘟疫造成的死丧祸灾,郡县空虚,田野荒芜。

听到所辖城邑的报告,百姓的户口日益减少,又多是残老之人,少有青壮之夫,听到这种情况之后,为臣心中如火焚急。

思虑考究其中原因,主要怪于小民不明事理,他们既有安土重迁的习性,而且又因先后出外当兵的人,活着的就生活困苦没有温饱,死了就抛尸露骨不能归葬家园,故此他们更加眷恋故土,害怕远行,把出门远行看得与死亡一般可怕。

每次征调劳役,那些贫穷人家负担沉重的人先被派送。稍有财产的人,就出家中钱财来行贿赂,不顾倾家荡产。

轻率慓悍之人就逃亡深山险恶之地,与盗匪为伍。百姓困苦虚竭,饥号愁躁,忧愁烦躁就不安心生产,不安心生产则更加招致贫穷,更加贫穷则生活毫无乐趣,故此口腹饿急了,那奸邪之心就萌生,而叛逆的人也越来越多。

臣又听说在民间,如果家中生活不能勉强自给的话,生下儿子,大多不去抚养,就连那些屯田兵士,因为贫困也有很多人抛弃孩子。

上天送育这些孩子,而作父母者却将他们杀害,既担心这种情况会冒犯天地、撼搅阴阳,又想到陛下开创的国家乃是无尽功业,强邻大敌不是一下子可以歼灭,边疆防守不是个把月可以撤除,而民兵不断减损,后生者不得养育,这不是坚持长久年月,最终取得成功的好情景。

国家有百姓,犹如船行水上。水平静则船安稳,水搅动则船不安,百姓虽愚但不可欺骗,虽弱但不可强压。

所以圣明君主都重视他们,是因为祸福由他们所决定,故此作君主者要沟通与百姓的信息,以便根据时事民情来制定合宜政策。

当今官长居于接近百姓的职位,但他们却以办事周到为能事,向他们所取的超过目前国家的急需,很少有人再能以恩惠来治理,符合陛下上天有覆盖大地般的仁义,布施勤勉体恤民情的仁德。

官吏的政务、百姓的习俗,日益颓败,渐至衰微,其势不能再推延过久。

治病要赶在病情未恶化之前,除患要赶在祸患未扩延之际。希望陛下能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留神深思,补救不足,深谋远虑,抚育剩余之民,增添人财之用,使国家事业与三光(日、月、星)同辉,与天地等齐。为臣骆统这个大愿能够实现,也足以死而不朽了。”

孙权深受感动,对他的意见特别重视。

黄武二年(222年),骆统随大都督陆逊在宜都击败刘备,战后升任偏将军。

当刘备逃往白帝城时,徐盛、潘璋、宋谦等各自上书,向孙权请求乘机进攻蜀国。

孙权征询陆逊的看法。骆统与朱然、陆逊认为曹丕正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托辞助吴国共讨刘备,实际上心怀险恶奸计,因此应迅速撤兵。

不久,魏国果然出兵,吴国三面受敌。

同年,曹仁率军进攻濡须,另派部将常雕等攻袭中洲,骆统与严圭共同抵抗并将其击败,骆统因功被封为新阳亭侯。

骆统后来任濡须督。他多次陈述有益时政的见解,前后上奏书数十次,所说的情况和建议都很有道理,

其中尤其是他估计招募的措施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容易使百姓产生叛离之心,应当急切绝止,孙权与他反复辩证,最后还是按骆统的意见处置。

公元228年(黄武七年),骆统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孙策遇刺后,其弟孙权继掌江东,辅政的长史张昭积极向朝廷寻求正式诏命。

这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正在官渡前线与袁绍对峙,为稳定后方,他即以朝廷名义,拜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改治秣陵为建业,正式开始了对这一六朝古都的建设。

骆统时二十岁,孙权就让他试守乌程相。

乌程国是个侯国,其国相职同于县令长。汉末三国时,曾有三人先后为乌程侯: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孙坚被封乌程侯;

建安二年(197年)孙策袭爵,但他看不上,让爵位给弟弟孙匡;吴景帝永安元年(258年)。

孙皓再被封乌程侯。也就是说,骆统为相时的乌程侯,只能是孙匡。

骆统在此任上,甚有恩惠。乌程民过万户,都称赞他仁惠善治。

最新小说: 万道神武 杂役都是仙帝,你管这叫没落宗门 当疯批魔尊修无情道后她杀疯了 女主女配互掐小师妹哭唧唧捡漏 开局叛出镇抚司,我刀问江湖 小姐,姑爷已死,心和眼都被挖了 双腿瘫痪?我掌控时间无敌于世! 都市超级邪医 拼背景?我来自天上宫阙白玉京 玄黄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