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一亩地能用的也就4000到4500斤。”
他顿了顿,又算起罐头产量:“苏联那边的罐头多是500克玻璃瓶装,加工时得去头尾、沥干水,腌制后水分还得流失15%-20%。这么算下来,每罐大概得用1.2-1.5斤新鲜黄瓜。”
铅笔在纸上敲了敲,“一亩地能出3000到3500罐,三十多亩地差不多能出五十多吨罐头。”
“那青刀豆呢?”老李在一旁听得认真,忍不住插了句。
“青刀豆种子颗粒大,每亩得用2.5-3公斤,也就是5到6斤。”陈守耕翻到新的一页,
“25斤种子,顶多能种5亩地。这东西水肥得跟上,现在咱主要靠人工除草和农家肥,亩产大概1800-2500斤。
去了损耗和水分,五亩地撑死出不到3吨罐头。”他把本子递给李哲,“这都是理论数,实际还得看天看管理。”
李哲看着本子上的数字,眉头舒展开:“我打算从村委会再租四十亩地,应该够用吧?”
“差不多。”陈守耕点点头,喝了一口茶水。
李哲把种子袋重新扎好,递给陈守耕,“这些种子您先保管着,等我把地租下来,咱再细商量种植方案。”
陈守耕接过麻袋,沉甸甸的分量让他眼里笑意更浓:“我今晚就做个详细的种植计划。”
两人又聊了几句,陈守耕拎着种子走了,脚步都轻快了些——这辈子还没大规模种过进口蔬菜,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棚里只剩父子俩,老李蹲下身继续捆竹竿,闷声问:“老二,你种这些做罐头的蔬菜打算干啥?”
李哲在矮桌旁坐下,给自己倒了杯茶:“爸,我想租个罐头厂,自己做罐头。”
李哲回村前找沈亚楠谈过,中苏贸易谈判很成功,她有把握持续拿到出口苏联的罐头订单,两人仔细讨论了一番,决定租赁一个罐头厂,生产属于自己品牌的罐头。
他望着棚外连片的塑料薄膜,眼里闪着光,解释道:“京城的朋友能拿到出口苏联的罐头订单,就要酸黄瓜和青刀豆的,这东西国内种的少,咱先占住这个门路。”
种菜老李倒不怵,可……租厂子?
“你以前也没开过厂子,这能成吗?”老李直起身,眉头拧成个疙瘩,“再说了,租厂子要多少钱?赔了咋办?”
“什么都有第一次。”李哲笑了笑,“金哥答应帮我找门路,没准还能扩展其他销售渠道。再说了,我没干过,二叔不是干过嘛。”
老李更诧异了:“你二叔?他在罐头厂就是个工人,能帮啥?”
“他在厂里干了十来年,生产流程、技术啥的门清。”李哲往父亲身边凑了凑,“我打算租万安镇的罐头厂,让二叔来管生产技术,我亲自盯着管理。”
他手指敲着桌面,“以前我没管过厂子,这是短板。这次正好学本事,把这块补上,以后事业才能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