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风吹过光秃秃的树梢,呜呜地响,跟俩人心里那点憋屈劲儿似的,直往人骨头缝里钻。快到村口时,王二麻子突然开口:“要不……咱去找李老弟问问?看他能不能给咱作担保?”
孙强摇摇头:“我看悬……人家李老弟又不欠咱的,凭啥给咱担保?”
王二麻子琢磨了琢磨,提议道:“李老弟不是让咱们签蔬菜种植与收购合作协议嘛。咱签就是了!俺回去仔细想了,按李老弟说的,一亩地能产六千斤以上的黄瓜,光这就将近两万块钱,不少了。
再说黄瓜采摘三个月后,还能种其他菜,一直能卖到明年六月份。加起来少说也能赚三万块,这在以前哪敢想啊?”
孙强眼睛一亮:“你说的也对,人不能太贪心。”他猛地跨上自行车,车把一歪差点摔了,“走,回村找李老弟去!”
两人骑着自行车往村里赶,虽然贷款没办成,心里头却又燃起了新希望。
……
大营村村北的田埂上,李哲正蹲在地上,逗弄着脚边一只壮实的小狗。
这狗通体泛红,红鼻子、红舌头、红脚掌、红嘴巴,蓬松的红毛在阳光下闪着光,尤其那条卷曲的金钱尾,正欢快地拍打着地面,扬起细碎的尘土。
“好家伙,胆子真不小。”李哲笑着掐住小狗后颈拎起来,小家伙不但没夹尾巴,反倒伸着粉红舌头想去舔他的手腕,圆溜溜的黑眼睛里满是好奇。
这狗是王大庆送的,原本是别人送给村支书王铁头的。王家本就有两只护院狗,知道李家二十多个大棚正缺看护犬,就让儿子转赠过来了。
李哲越看越喜欢,心里盘算着等去京城时带上它,和家里那只叫“金子”的土狗一前一后守着四合院,再合适不过。
就在这时,两道自行车铃声由远及近,车轱辘碾过碎石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李哲抬头,见王二麻子和孙强下了自行车,车后座沾着不少泥点。王二麻子那张布满麻点的脸在寒风里冻得通红,孙强跛着脚把车往夯土墙上靠,粗嗓门老远就带着热气:“李老弟,忙着呢?”
李哲放下小狗,拍拍沾着狗毛的手:“孙哥,王哥,这是从哪儿回来啊?”
王二麻子搓着冻得发僵的手,和孙强对视一眼,两人脸上都带着点不好意思的局促。
王二麻子先开了口,声音里带着试探:“李老弟,俺们有点事想跟您说说。”
李哲引着两人往三号大棚走,塑料门帘一掀开,一股湿热的暖流混着泥土和蔬菜的清香扑面而来。
老李正蹲在大棚空地的草垛边,手里拿着粗线修补草帘子。见三人进来,他放下草帘直起腰,拍了拍裤腿上的草屑:“二麻子和孙强来了。坐。”
“李叔。”两人连忙打招呼,拘谨地在摞起来的菜筐上坐下。
李哲见两人脸颊冻得通红,鼻尖还挂着水珠,转身提起桌子上的暖壶倒了两杯热水递过去:“孙哥,王哥,两位找我有啥事儿?”
搪瓷缸子捧在手里暖烘烘的,王二麻子和孙强又对视一眼,孙强用胳膊肘碰了碰王二麻子,小声说:“你说吧。”
王二麻子抿了口热水,把缸子往地上一放,像是下定了决心:“李老弟,昨儿听您说了种大棚的事,俺回去认真想了,俺想跟您种大棚,也愿意签蔬菜种植与收购合作协议。”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难色:“你也知道,俺家条件一般,种大棚的费用太贵,俺家根本没那么多钱,所以就想着去信用社贷款。结果,我在信用社门口就碰到了孙哥。
谁曾想,我俩进了信用社,人家嫌我们没有蔬菜大棚种植经验,不愿意给贷款,说要您给我们担保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