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喝了口茶,放下茶杯,笑着说:“今天这些作品虽算不上稀世珍宝,但也各有特色,能和世襄兄一起品鉴,也是一桩乐事。”
王世襄先生也笑着回应:“能跟着元白先生交流,我也学到不少,刚才那幅清代书法的笔法,我之前还没注意到其中的细微变化。”
休息片刻后,郑彦博走到李哲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然后领着他走到启功先生面前,恭敬地说:“启功先生,这位是李哲先生,他想收藏咱们荣宝斋新收的两幅画作,一幅是齐白石先生的《墨虾图》,另一幅是张大千先生的《青城山水图》,想请您帮忙鉴定一下,出个鉴定书。”
启功先生一听有齐白石先生的作品,眼神瞬间柔和了几分,笑着说:“哦?是白石先生的《墨虾图》?我得好好看看,世襄兄也来一起掌掌眼。”
郑彦博连忙转身,从里屋拿出一个精致的木盒,小心翼翼地打开,先取出了齐白石的《墨虾图》。
画作展开,只见纸上几只墨虾栩栩如生,虾身通透如凝脂,虾须纤细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上跃入水中,正是齐白石晚年典型的灵动风格。
启功先生凑上前,指尖轻轻悬在画纸上方,仔细观察虾身的墨色层次,又翻到画作背面查看落款与印章,脸上渐渐露出认可的神情。
他缓缓说道:“这《墨虾图》的笔法,是白石先生晚年炉火纯青的路数。
你看这虾身的淡墨与浓墨衔接自然,虾眼用焦墨点染,透着股鲜活劲儿;还有这落款‘齐大’二字,笔画浑厚又不失灵动,和我早年见白石先生当面题写的字迹分毫不差。
印章的篆刻也规整有力,印泥是早年的朱砂印泥,色泽温润,带着岁月沉淀的质感,这确实是白石先生的真迹,值得收藏。”
王世襄先生接过放大镜,仔细核查虾须的线条与印章的细节,随后点头附和:“元白先生说得没错!我之前在私人藏家那里见过一幅白石先生同期的《百虾图》,笔法、墨色和这一幅如出一辙。
尤其是虾须的线条,看似轻柔,实则每一笔都藏着笔力,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根本画不出来。这画是真迹无疑,出具鉴定书没问题。”
李哲听到这话,原本紧绷的肩膀一下子放松下来,脸上露出抑制不住的笑容,连忙拱手道谢:“多谢启功先生,多谢王先生!能得到二位先生的认可,我这心里就踏实了。”
启功先生笑着点头:“白石先生的作品,能被懂画、爱画的人收藏,也是这画作的福气。鉴定书我稍后就写,定会把这幅画的特点与价值说清楚。”
李哲闻言,更是喜不自胜。
郑彦博见状,连忙拿出另一幅画——张大千的《青城山水图》,小心翼翼地展开。
画作上,山峦以浓艳的青绿着色,岩壁泛着赭石暖调,山脚的寺庙院墙明黄夺目,色彩浓烈却不失层次,确实是张大千先生早年的风格。
启功先生的目光落在画上,却没有像看《墨虾图》时那般专注,只是淡淡扫过画面的设色与线条,既没有评价画作的真伪,也没有提及风格特点。
沉默了片刻后,对郑彦博说:“这幅画,你们还是请荣宝斋的专业鉴定团队再细致核查吧。我今天还有其他藏品要品鉴,就不对此幅作品做评价了,鉴定书也不便出具。”
王世襄先生也看出了启功先生的态度,适时补充道:“并非我们不愿帮忙,只是每位鉴定师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对于大千先生的作品,我们平日里研究不多,贸然评价或出具鉴定书,反而不负责任。荣宝斋有专门研究近现代书画的团队,他们的意见会更专业。”
李哲虽有些遗憾,但见启功先生态度坚决,也不好多做强求,连忙说:“没关系,能确定白石先生的作品是真迹,我已经很满足了。多谢二位先生。”
随后,启功先生从郑彦博手中接过纸笔,认真写下鉴定意见。
他在文中详细描述了《墨虾图》的笔法、墨色特点,提及齐白石先生的创作风格与这幅画的艺术价值,落款时特意写上“谨鉴白石先生真迹启功”,字迹工整有力。
写完后,他又仔细核对一遍,才将鉴定书递给李哲:“你收好,这鉴定书能帮你更好地保存与传承这幅作品。”
李哲双手接过鉴定书,如获至宝般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内侧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