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胤天下 > 【第二十二章 县试】

【第二十二章 县试】(6 / 7)

虽然许多考生看到题目就想回家,但也有几个例外的。

比如王易。

其实这种截搭题看似无理,却是真正能考验考生的水平。

这种题目,不仅要将书经吃透,才能看明白两截分别的意思,还得开动脑筋,将其巧妙的连接起来,最起码要做到自圆其说。这根本就是在考验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现代社会一说到八股文,就与僵化、死板、不知变通勾连在一起,其实那是一种误区。

不可否认,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在学习完基本的四书五经之后,就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八股文上,但他们投入的精力却不是在研究,而是在死记硬背。

背什么?当然是程文窗稿、大儒文章。

这些读书人奉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本不去融会贯通,就想着怎么瞎猫撞上死耗子,万一题目是程文中的一篇呢?那就直接抄上去就可以一举中的。

要是没碰上?那就一定是背的还不够,继续买程文来背。

所以这些读书人的脑子都背僵化了,八股文也就被这样留下刻板的印象。

实际上,这些依靠八股文当上高官,以至青史留名的,哪个是僵化呆板的人?张居正、于谦、海瑞他们哪个不是靠做八股才出人头地?

哪怕是那些奸臣汉奸,比如严嵩,洪承畴,也是个顶个聪明。不聪明能做奸臣?不聪明能做汉奸?别傻了,不聪明的都还在家里背程文窗稿呢!只有聪明的人才能让人有利用价值。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大家做奸臣汉奸,而是在阐明八股文这东西并不是完全不好。真正聪明厉害的人,不论做什么都是可以出人头地的。

且说王易,他的优势是什么?就是经过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并且还是学霸级别的人才,在吸收知识、总结规律、摸清考点方面绝对有着专家级的经验。

当他体会到八股文不是唐诗宋词那样可以率性而为的文体后,他就确定八股文必然跟高考作文一般,是有一定技巧在里面的。

他通过大量的程文,让他摸索出了几条可行的规律,比如尽量用类比句和排比句,每段最好押韵。在有了对经义的超前理解,更加上这段时间对各种八股文写作技巧的融会贯通,以至于他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个题目时,已经有了破题的思路。

想好,便开始磨墨,提笔在稿纸上写下了第一句话:

“仁未易名,而巷以达称者可记矣。”

这一句代圣人言,破题。

接着承题:

“夫仁非利与命比,而子亦罕言之,殆以其不易达乎?彼达巷者又何以称焉。”

破题承题之后就简单了,提比中比,最后成篇大束。不用一个时辰,他就在草稿上将一篇花团锦簇的八股时文写好。

写完之后,他又仔细检查了一下截对是否齐整,类比是否完美,甚至检查句落之间能否更加韵尾相押,使得整篇时文更加朗朗上口。同时也要检查是否犯忌讳。

从之前的学习中,他得知当朝天子叫陈澋,所以要避开这个澋字。当然,从汉文帝开始,一般皇帝登基之后都会将名字改的生僻一点,目的就是为了不让百姓为难,不然避讳起来很麻烦。

最新小说: 不做女主做系统 特种兵:开局打爆一个连 红楼潜龙 三国时期之神界外传 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登基吧!大王! 纨绔小将军 帝国大闲人 烟冥望阡陌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