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伴随着大顺的崛起,让这个问题,更加的复杂。
大顺与俄国在这个问题上分化的根源,源于大顺这些年因刘钰而产生的变化,让文明等于西欧这个概念毁灭,并试图形而下地通过工业化文明的普遍性,将普遍的伪装成民族的,并且一直试图用普遍的阶级间的斗争粉碎旧时代。
同时又用大顺文化、宗教、传统的特殊性,以及刘钰所掌握的体系化的知识,明确地分化了实学和西学,避免了这个脑子转不过来的迷糊问题。
但俄国,显然没有这样的机会。
于是,在罗刹宫廷里,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从她的新晋宠臣舒瓦洛夫的手中,接过了前一阵玩雷电风筝侥幸未死的罗蒙诺索夫的两份上书。
一封,题目是标准俄语语法,以及明确古斯拉夫语与白话标准俄语使用场合的奏请。
另一封,题目是请求批准建立莫斯科大学,并不设置神学系的奏请。
然而,实际上,第一封奏请,在一开始,就在类似大顺“实学还是西学”的问题上,弄出了扭曲无比的矛盾。
这种矛盾,用直观一点的理解,大约类似“汉语拉丁化”问题。
即我们落后了,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甚至可能文化语言上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之类的,暂时落后且又有意上进的民族,所遭遇到的普遍情况。
但,只不过此时的俄国,又不是过于落后。
可又夹在大顺和西欧之间,说不落后自己都说不过去。
正因为这种落后而又不太落后的现状,使得罗蒙诺索夫的第一封上书,自然不可能走极端化的类似“汉语拉丁化”的想法。
加之,这些年,西欧和大顺这边,都在飞速发展,尤其是大顺科学院建立之后的成果频出,以及刘钰所建立的实学新体系的一些填鸭教育而出的惊人成果,使得一种诡异的“唯理”思维,开始在世界蔓延。
不管是法国的百科全书派、科学教、亦或者大顺实学体系这边产生的一些新想法。
罗蒙诺索夫留学西欧甚久,加之又是科学院出身的院士,接触的自然也多是一些各国科学院的人。
又因为俄国落后、却又不太落后的现实。
使得他在这个“标注俄语语法”的奏疏上,早早就埋下了俄国将来激进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
他走的,是调和路线。
因为这是个唯理的时代,所以,罗蒙诺索夫在语法上,搞出来了个类似大顺“实学和西学”的分化。
即语法,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种普遍的、通用的、放在各个语言里都存在的、作为人类语言的普遍性的语法。
而语法,在这些普遍性的语法之外,还有特殊的、民族的、区分于其余族群的、必须要民族纯洁性、不能被外来所污染的语法。
标准俄语,既要保证符合类似于力学数学那样的世界范围内语言的普遍性的语法;又必须要纯洁其特殊性、民族性、不要被外来的民族风格所污染。
因为落后,所以罗蒙诺索夫,担心俄国被文明世界所抛弃。
因为不那么落后,所以罗蒙诺索夫,希望俄国依旧还是俄国。
这种别扭至极的想法,应该说,贯穿了从彼得一世开始改革之后的数百年。包括战争与和平里,语用法国礼仪西化的娜塔莎罗斯托娃,无师自通地跳起来了最传统的俄罗斯舞,都是这种别扭至极的一种形态。
或者,带入到戊戌变法前后二十年时候的心态,还是很容易理解的。
只不过这边那时候过于落后,加之破而后立的砸碎旧时代,所以没别扭多长时间;而俄国则是蛋疼地从彼得改革一直别扭到后世。
当然,这种扭曲纠结的东西,被罗蒙诺索夫郑重地放在了奏疏的最前面;但也是女皇的目光停留时间最短而且蹙着眉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