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并非如此,也绝非如此简单且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所以才导致了大顺在印度引发的诸多问题。
这种庸俗化的经济经决定,在后世,就是尹里奇的怎么办,狂喷那些经济决定论的拥趸。
而在此时,作为逆练的结果,就是大顺为什么一定要先把这个奇葩的、畸形的、缺了世界上大约三分之一人口的所谓世界市场建立起来,才能解决大顺内部问题的解释。
历史上,从约翰凯尹发明飞梭、到珍妮机、再到水力纺纱机、再到骡机以及轧棉机,这是一个六七十年的漫长路程。
而直到轧棉机和骡机的出现,才算是让欧洲的棉纺织水平有和亚洲竞争的实力。
用后世的话讲,这算是一种后发优势。
从零开始,从事传统棉纺织业的人少,阻力小。
而且有着军舰、刺刀和大炮,打赢了几次海上的商业霸权战争,靠着殖民地市场,把从零开始的棉纺织业养大。
等到羊毛纺织业体系内的贵族、地主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压不住了。
在这里,就可以明确地说如果没有大西洋、印度洋的阻隔。那么,珍妮机就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不可能存活。
在大顺,珍妮机存活的可能性,为零。
因为这玩意儿纺出来的纱线,牢度很差,只能做纬线无法做经线,需要用亚麻或者呢绒混纺增强强度。
这在大顺,压根就没有市场。你纺出来的纱,纺多少赔多少。
但在欧洲,是有市场的。
因为国家强力不准进口、行政命令不准穿东方棉布、对东方棉布征收重税,这使得这种在亚洲被视作“十足的垃圾”的混纺布,才能够在欧洲的市场生存。
并且因为英国海军的强大,海战的胜利、重商主义和重税压榨下的造舰,使得欧洲各国的海上贸易都受制于航海条例。
这是典型的商业霸权带动工业发展、保护主义的胜利。
故而,大顺想要走完这一步,就不可能刻舟求剑、东施效颦。
也就是刘玉活着的时候主导大顺改革的思路技术进步为辅、商业霸权和造舰优先。
直到刘玉死的时候,大顺在欧洲市场畅销的棉布,也不是靠蒸汽机、大型织布机和走锭精纺机,所谓的“工业对手工业”的碾压即便有一定的工业因素,但那绝不是刘玉死前大顺对外贸易的主力。
而是标准的老马说的前工业时代的商业霸权逻辑,以造舰和海军获取商业霸权。
只不过这种商业霸权和原始积累,因为大顺和欧洲的白银汇率、劳动力价格等因素,被刘玉伪装成了自由贸易、先进生产力对落后生产力的碾压、经济决定论下的先进战胜落后。
既然经济决定论是要被批判的。
那么,显然,在大顺,想要完成旧时代到新时代的转型,无非两个办法。
要么,强大的组织力、控制力,稳住旧时代瓦解、小农经济崩溃的剧痛,同时又有极为强力的手段,阻止资本从工业逆流回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