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英俊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汉子看着岸边的屠杀,目光中流露出一丝不忍。他跟随义父杀人无数,可那凄厉的哭喊声,血淋淋的屠杀场面,总是让他噩梦连连,难以心安。
“二弟,怎么,心软了?”
刚才主持行刑的大汉过来,对着年轻汉子冷声笑道。
“大哥,回头还是劝劝义父,少杀生吧。”
年轻汉子叫张定国,原名李定国,年轻有为,作战英勇,被部下称为“万人敌”,在军中颇有威望。
至于他口中的大哥张可望,原名孙可望,行事犹如其义父一般,勇敢狡奸,沉稳冷静,人称“一堵墙”,除了其义父,他在军中的地位,其他人难以媲美,李定国也是望其项背。
“二弟,你这是妇人之仁!这些个土豪劣绅,没有一个好东西!”
孙可望的目光中,分明有一丝不屑。
他已经年过三旬,胸中的热血和善良,已经随着岁月和经年的杀戮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嗜血和冰冷。
李定国脸上一红,刚要争辩,一个壮实的年轻汉子打马过来,大声喊道:
“大哥、二哥,义父叫你们过去,说是要商量大事!”
城外东北五里,一处高坡之上,一位三旬左右,瘦高面黄,彪悍异常的汉子,正在向着浓烟滚滚的城中看望,冰冷的目光,对城外的屠杀甚至不看半眼。
张献忠,世人称为‘黄虎’荥阳大会的十三家之一,盟主“闯王”高迎祥死后,便和李自成、罗汝才、老回回等,成为了流寇的重要势力。
少时读书,后参军,当过延安府捕快,因事革职,多智谋,果敢勇猛,很快便脱颖而出,聚众数万,成为反明的各路势力之一。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入川,攻陷夔州,进围太平,重庆总兵秦良玉与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打败张献忠,使其退走湖广。
崇祯八年(1635年),河南荥阳大会后,十三家反明势力分兵出击,张献忠和李自成随闯王高迎祥东进。张献忠破凤阳,砍光明皇陵的几十万株松柏,拆除了周围的建筑物和明太祖朱元璋出家的皇觉寺,掘了皇陵,将凤阳富户屠杀殆尽。以至于崇祯帝得知消息后,身着丧服,到太庙放声痛哭。
崇祯九年(1636年)初,张献忠兵强马壮,麾下将士达十万人以上。同年九月,闯王高迎祥遇伏被俘,被凌迟处死。十三营各部损失惨重,李自成转战于潼关以西,张献忠则是潼关以东。
崇祯十一年(1638年),各路反明势力在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策划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下苟延残喘,李自成部几乎遭受灭顶之灾,退入商雒深山之中,刘国能部归顺朝廷,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在谷城、罗汝才在郧阳,分别接受了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大明天下,似乎难得地恢复了几分太平。
受“招抚”后,张献忠拒受改编和调遣,不受官衔,人不散队,械不去身,操练士马,时刻保持着临战体制。又每日置造战船,已积至百有余号,及打造极精军器。买马制器,日夜整办,惟恐不及。
正如谷城知县阮之钿所奏一样,他张献忠并没有“解散徒党,卖剑卖刀,安意耕耘”,他只是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罗汝才也是一样,其部受抚之时,自言不愿受官领粮,愿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为山农,耕稼自赡。五省总理熊文灿促令其解散诸众,率部下丁壮从征立功,罗汝才根本不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