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九,大宋援军又在易水(今大清河)南岸布阵,与辽军夹河对峙,企图待京师军赶到后再行决战。耶律休哥金盔金甲胯下一匹黄骠马,再次杀入阵中,辽景宗见耶律休哥的战马披着金甲,实在太过扎眼,容易被宋军弓弩手射杀,为隐蔽主力,“令耶律休哥以玄甲白马易之”。辽国皇帝让自己的爱将耶律休哥换一匹披着黑甲的白马当坐骑,率精骑渡河,击破宋阵,宋军援军败走。宋将荆嗣率领一千多人突围后逃往莫州(今任丘北鄚州镇),耶律休哥率众追击,一直追到莫州,俘宋将数名,宋军死伤甚众。
《辽史》载:“(宋军)横尸遍野,生擒数将以归”。宋军丢盔弃甲,横尸遍野,溃不成军。事后辽景宗赐给耶律休哥金盏,勉励他道:“卿勇过于名,若人人如卿,何忧不克!”
十一月初十,太宗宣布御驾亲征,三天前,他任命秦王赵廷美为东京留守,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陈从信为副。当日,宋军重振旗鼓从莫州赶回瓦桥关,试图挽回败局,结果再次不敌耶律休哥,战败而回。
十一月十三日,赵光义领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兵从开封出发北上。太宗为什么这么迟才御驾亲征的呢?想必是在高梁河之战中被打怕了,高粱河一战,太宗命悬一线,还差点被抓了俘虏,连皇位都差点给了大侄子赵德昭,他能不怕吗!
辽国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报复宋朝,而不是攻城略地,辽军四战全胜,该抢的东东已经抢了,达到了教训大宋的战略意图。辽景宗耶律贤得知赵光义率军前来,害怕刚刚取得的这点战果再泡汤了,无心恋战,当即宣布撤出雄州,班师回朝。
十四日,太宗到达长垣县,任命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都部署。这时前线传来战报说:“大破契丹万余众,斩首三千余级”。《宋史》载:“关南与契丹交战,大败契丹。”《续资治通鉴长编》也只是备注了一句:“关南言大破契丹万余众,斩首三千余级”,说宋军击破辽军一万多人,杀死三千多,此事是真是假,《辽史》里没有记载,只是大宋一家之言,可信度不高。
十七日,辽军开始陆续撤出瓦桥关,撤向幽州。辽军不玩了,人家已经撤出了战斗,瓦桥关之战就此偃旗息鼓。
二十日,御驾亲征的赵光义抵达大名府,距离前线还有七百里,此时前线传来消息,“契丹皆遁去”。一听说辽军跑了,赵光义来了精神,此情此景,禁不住吟诗一首:“一箭未施戎马遁,六军空恨阵云高。”下令全军开始庆祝胜利,无论如何,气氛先搞起来!
二十六日,辽军回到南京(幽州)后,辽景宗对部下进行嘉奖,加封耶律休哥为于越,“大飨军士”。
辽军遁去,赵光义成了打酱油的,扬言心有不甘,想趁着辽军撤退,准备再次北伐,结果宰相大臣纷纷表示:“养骁雄,广积储,宽诸期岁之间,用师未晚”。太宗深表赞同,“帝深纳其说,即下诏南归”。
瓦桥关之战,二十万辽军,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将瓦桥关围而不打,或者说围点打援,隔靴搔痒,小胜了四阵,双方都没有太大的伤亡。此战,宋辽双方都说自己打赢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不过,在宋人的心里,这或许是大宋历史上最尴尬的一场“胜仗”。
辽军撤走,瓦桥关危机不战自解,赵光义就在大名府住了下来。半个月后,太宗开始检阅军队,结束后,在用帷幕搭成的临时宫殿中宴请众将官。闲暇的时候,赵光义命人架设围栏,聚众狩猎。不久,又任命保静军节度使刘遇为幽州东路部署,威塞军节度使曹翰为幽州西路部署。十二月十六日,太宗见北边再无战事,便诏令大军,班师回京。
◆憋屈的富二代
赵普任相时,参知政事卢多逊跟赵普一直是死对头,天天想办法给赵普泼脏水。在晋王赵光义和卢多逊的联合打击下,开宝六年(974)八月,赵普被罢相,贬为河阳三城节度使。赵普离开中央权力中心,自己的妹夫侯仁宝,也跟着受了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