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被刚子当众一夸,两片红云立刻飞向脸颊,真得成了一朵盛开的水仙花。
“马上工地节后开工,你准备好东西到时跟我一块回项目。”
“好,满月酒也喝不上了,项目何时能结束?”
“明年肯定竣工,到时你就可以自由展示手艺,午饭后我们到郊区地质博会馆转转,了解一下中国建筑的演变过程,不同地区的房建结构,肯定能给你提供雕刻灵感。”
“好。”刚子一提去看建筑,兴奋不已。
(本章未完,请翻页)
省地质博物馆位于郊区,季小北让张洋开着车三人一道去找灵感,或许建筑本身存在浪漫气质,每处的建筑都有浓墨艳描的一笔,这座博物馆也不另外,它的造型和质感并不纯粹,而更像一个巨大的岩层,经过时间的浸染,建筑立面的各个开口和粗糙的纹理将鼓励植物自然生长,慢慢回到自然半身,建筑师以纯朴的山景和海上缭绕的云雾为背景,在弯曲的道路上抬升慢慢呈现其面貌,他们借鉴了周边曲折街区的排布,设置了曲折而狭长的进入方式,呈现了大自然宁静而壮观的魅力。
跟着箭头提示,他们上了三楼,整个楼层都是用来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史,还有各个朝代,地区的代表性建筑的模型,建筑向来是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可谓历史悠久,建筑行业发展至今,也不再只是用于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你们看这是在夏之前,半穴居、干栏屋或者黄帝“发明”的合宫,其屋顶皆以茅草混合树叶、草茎和黏土做成,《本草纲目》有记录,夏桀始以泥坯烧作瓦可见,砖瓦在夏朝已使用在建筑上。”季小北来到一个茅草屋前,虽然没有住过草屋,也仿佛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中。
“让我想起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叹息,哈哈。”张洋试着撂了撂没有胡须的下巴,把自己俨然当成古人的模样。
“那已成为历史,现在中国还有少数不发达的地区存有少量的草屋,听说这种屋子冬暖和,夏凉快,也是不错的住所,只是社会进步,经济发达,我们要建更多的楼,杜甫还有下一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季小北边走边说,建筑学院的人天生就是一本教课书,“商代的建筑已经开始初具我国后世土木建筑的样子了。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刚子你有时间可以看看,书这东西,真是人最好的伴侣。”
“搞一些文邹邹的东西我不懂,你们到这边看看雕刻,手艺真是绝,活龙活现,逼真逼真的,一点不像石头,木头。”刚子俯着身段,狠不能把那些东西扣下来,装进口袋。
“中国的美,无处不在,古人云,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雕刻复杂多样,风格古典而清雅,为中国建筑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真是为建筑增添浪漫的气质。”季小北啧啧称赞,眼前即使不是真实建筑,也不缺其中的奥妙。
“中国的传统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素来齐名,有着“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前几年我去过晋商老宅,所见之处布满了出神入化的雕刻精品,它们风华绝代,底蕴深厚,变化无穷,值得一看,你们有空也可以去看看,就当旅游学习。”张洋对季小北说。
“跟着你们后面不要解说员了。”刚子摸了摸脑袋,“只是我也记不下去那么多,我的手艺无法与这些比,也学不来,每次都按着脑袋瓜子里想到的图案来。”
“徽派建筑有个说法千两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