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5米,赵昊焕的送髋动作从“主动发力顶髋”转向“弹性蓄力摆髋”,核心是通过髋关节周围肌群的“拉伸-收缩循环”,积累弹性势能。
自己之前在此阶段常延续加速期的“硬发力”模式,过早透支深层肌肉能量,导致50米后爆发乏力。
没有进入模型最佳阶段。
浪费了能量。
现在呢?赵昊焕则通过送髋时的“发力强度微调”,让肌群在动态中完成能量储备。
具体来看,当大腿前摆至高位时,他不再刻意收缩股四头肌发力,而是借助髋关节的自然前摆,让腘绳肌与臀大肌处于“微拉伸”状态——
这种拉伸并非被动放松,而是像拉弓时的“慢拉弦”,让肌肉纤维在可控范围内延长,默默储存弹性势能。
脚掌触地瞬间,这些被拉伸的肌群快速收缩,将储备的势能转化为推进力,同时通过膝关节的微屈缓冲,避免能量在触地时被浪费。
这种“弹性蓄力”的关键在于“发力与放松的平衡”。
送髋时既不全力紧绷导致肌肉过早疲劳,也不彻底放松失去动力衔接,而是让髋关节像一个“弹性枢纽”,在摆动中完成能量的“收集-储存-初步释放”。
为50米后更猛烈的爆发积累底气。
45-50米。
送髋技术的重点转向“深层肌群唤醒”,目标是让50米后爆发时的核心发力肌提前进入“待发状态”。
短跑极速爆发依赖臀大肌、腘绳肌及核心深层肌群的协同发力。
若这些肌群在爆发前未被充分激活,易出现“发力延迟”,错过最佳爆发时机。
之前他就有点这样。
总是无法对上。
仅有几次对上也只是……
运气使人。
而现在。
兰迪和他做的是……
要把这个运气。
把运气两个字给拿掉。
只见赵昊焕在此阶段通过送髋时的“发力点转移”实现肌群唤醒。
原本以股四头肌主导的送髋动作,逐渐将发力重心向臀大肌与腘绳肌转移。当髋关节前顶时,他会下意识收缩臀大肌后侧纤维,带动髋关节完成轻微的后伸预摆。
这个细微动作看似不起眼,却能快速激活臀大肌的深层纤维,使其从“基础参与”状态切换为“待命爆发”状态。
同时。
腘绳肌借助大腿后摆的动作完成“快速收缩-放松”循环,像给机器零件上油一样,让肌肉反应速度提升。
这种“肌群唤醒”并非靠高强度发力实现,而是通过送髋动作的“精准触达”。
每一次送髋的角度、力度都经过反复打磨,确保动作能精准刺激到目标肌群的关键纤维,让它们在不消耗过多能量的前提下,提前适应爆发时的发力节奏。
就像运动员赛前的“热身挥拳”。
不是为了击打目标。
而是让手臂肌肉提前找到发力的感觉。
因为50米后的极速爆发,不仅需要强大的动力,更需要与之匹配的高速步频,若步频与发力节奏脱节,再强的动力也无法转化为有效速度。
赵昊焕在40-50米的送髋过程中,已开始“预演”爆发时的步频节奏,通过送髋频率的细微提升,让身体提前适应高速摆动的状态。
40米前,他的送髋频率与步频保持平稳增长,而40米后,他会在维持送髋幅度稳定的前提下,悄悄加快髋关节的摆动速度。
不是靠刻意“赶节奏”,而是通过缩短送髋时的“停顿间隙”实现。莫斯科的时候,赵昊焕送髋时,大腿前摆至高位后会有0.005秒的短暂停顿。
这样就会造成自己不平,在急速爆发的时候容易被限制住。
无法发挥冠军模型给他的既定成绩和区间。
现在嘛。
赵昊焕通过长期训练,将这个停顿间隙缩短至0.003秒。
让送髋动作更连贯,步频自然提升。
这种“节奏预演”的价值在于。
让身体在低负荷状态下提前适应爆发时的高速节奏,避免50米后突然提速导致的“动作乱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