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也就是古文的趣味性,不同的人,往往能看出不同的意思。
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知”,在古代的意思有多丰富
知道,了解,还是通“智”
因此,后人看前人,永远会带着一副有色眼镜。
绝对的公正,那是不存在的。
前任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后人只会选择性的进行吸收。
往往被吸收的部分,就是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孔子的形象以及学说,被歪曲的有多厉害
纪晓岚的形象以及贡献,被扭曲的有多严重
往事历历在目,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而接下来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个题目,涉及到的主人公,则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人物了。
他的故事,他的经历,他的思想乃至于他的贡献,在网络上传播的有多离谱,现场的观众都心里有数。
至于头衔,那更是多得不得了。
好的也有,坏的也有,不好不坏的,那也有。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谁知道呢
只是史书上的文字,大多说他是一个暴君而已。
但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写就史书的人,背后又有没有不为人知的思想斗争
亦或者不同的时代里,因为现任老板的压迫,史官们也不得不从心一波,刻意的就某些史实资料,进行避重就轻的描述
这些都是吃不准的事情。
避重就轻的描述,往往能够改变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
好比说两个人打架,打的鼻青脸肿,去调解的时候询问缘由,那肯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事情真相到底如何,还得各种取证,或者调出监控。
现在各种监控满天飞,因此查找到事情真相,哪也没太大的难度。
但是放在古代,别说监控了,就是目击者都未必有多少。
而人眼作为世界上最为虚假的监控,其接受到的信息,再通过大脑的加工之后,会产生多少变化,这谁知道
比如说有人只看到了男人当众殴打他的妻子,就认为这是家暴,是男人的错。
但谁知道,这背后,到底是谁的错
或者是捉奸在床,或者是绝望之前的歇斯底里。
眼睛会欺骗人,大脑也会欺骗人,就连手机摄像头,那都自带美颜学会了欺骗人。
因此,当大屏幕上的题目出现的一刻,观众们便开始叽叽喳喳起来了。
弹幕上,直接爆满。
因为这个人,他的争议性,实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