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昏迷,一个休克”
“都有颈髓损伤,搬运的时候小心点脖子。”
“快来人,这块石头得搬走。”
“电梯门需要拉开,不然没办法搬,还需要人。”
“小心这里会踩空”
aquot不行,这里下面有房间,我们四个人上去,其他人下面接应。”
“来,123”
“担架准备好了么”
“一个个来,休克的先搬,快”
“注意保护头小心”
救援小组抵达对应位置其实很快,但是实际将人从电梯中转移出来,还是需要不少时间。
在这救援过程中,搭配的救援队和医疗队还需要共同决策,除了考虑救命,也会需要确定是否可能出现的二次坍塌,毕竟这个电梯卡在的位置在二楼,高出稳定的平面不少距离,甚至很有可能下面还掩埋了其他空间,以及需要抢救的人。
所以最后他们这群人只能选四个人上去,一同把患者一个一个转运至下方稍微平整稳定一些的地方。
但可以肯定,搬运小组的每个人都是经过培训,1人双手保护患者头颈部,另外3个人同样用双手托住患者颈背、驱干臀部和双下肢,平稳有力放在担架上,一点点从电梯中搬运出来。
等把患者放在担架后,又快飞跑向上方。
这才第一个人。
而整个救人时间从发现开始已经超过了五分钟。
一旁等待已久的护士飞快给休克的人带上颈托,挂上呼吸囊球,而参与急救的医生已经打着手电观察患者的瞳孔“不行,瞳孔扩散到5了,快上心电监护。”
发绀的面部,无脉搏也无呼吸,甚至对光反应已经消失,这已经是大型救援中的黑色标记患者了。
而就在之前这样症状的人,几乎无一幸免。
但是急救医生还是没有立马放弃,在上心电监护之前,他已经开始心肺复苏,希望找到一丝最后的生命机会。
心肺复苏标准的姿势,是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只是看似简单的急救,却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体力。
再做了五分钟,急救医生其实已经有些力竭,喘着气看向了心电监护仪。
他不是刚刚开始工作,他已经工作了三小时了。
直线。
还是直线。
“100焦”
一旁充好电的便携式除颤仪已经在护士准备中快速交给医生。
“嘭。”
强电力带动着胸膛的起伏跳动,可是那瞬间的冲击力却还是没让心电监护仪发生变化。
“交换。”
急救护士赶紧上前接替了心肺复苏的工作。
只是,一直关注着监护仪情况的医生,在看到僵硬又那么冰冷的直线后,略微凝眉,已然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