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明朝廷对杭州的外交谈判寄予了厚望,但实际进展却并不理想,岳仕宗没能劝说海汉放弃对大明的进一步动作。
从杭州得到的反馈让内阁成员们心凉了大半,海汉执委会已经明确拒绝了在当下举行两国高级别会谈的提议,并且不会对大明做出任何明确的和平承诺。
这样的回应无疑是将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又提升了一个等级,朝廷内阁也顾不得向负责谈判的岳仕宗问责了,只能赶紧去抓另一头,责令江西各州府加快练兵备战的速度,务必要在海汉发起攻势之前构筑起像样的防线。
但这又谈何容易,朝廷光是下旨,未见钱粮调拨,几乎全凭地方官府自行筹集。这火烧眉毛了才来筹集钱粮,除了在当地制造出恐慌和混乱,又哪能有什么显着的成果。
而且部分州府已经有了消极抵抗的打算,非但没有大规模地备战,反倒是在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海汉出兵的消息,以求能在大军抵达本地前先谋条安全的出路。
而朝廷下令从湖北、湖南两地调兵增援江西的计划,更是从一开始就卡住了。这两地的文武官员虽然接到了朝廷的指令,但谁又愿意把手下有限的兵力送到外地去当炮灰呢?
要知道此战的对手可不是流窜作乱的农民军,而是实力比明军高出一大截,号称天下无敌的海汉军。与其正面对战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军覆没。
这样的场景,已经在过去数年间多次上演,虽然时间地点每次不同,但交战结果却无一例外,全都是以大明一方的惨败而告终。
试问面对这样一边倒的交战记录,在明知是去送死的情况下,还能有几个武将有勇气率部出兵远征?
要鼓足勇气出兵很难,但要找各种借口拖延时间,那就简单得多了。
地方上缺钱缺粮,连出征前必须要发下去的“开拔饷”都拿不出来,在这样的状态下,部队即便勉强出征,也没法完成跨度数百上千里的行军任务,以作战状态抵达江西前线。
而地方官府里坐堂的文官也有话说,既然出兵是去救援江西,那么由江西那边出钱出粮也是理所应当,什么时候江西拿出钱粮来了,什么时候再出兵不迟。
朝廷拿不出钱粮,江西也拿不出钱粮,大家也只能大眼瞪小眼,于是湖南湖北两地就心安理得地进入到了观望状态。
反正现在着急的不是他们,江西那边仗打得再怎么厉害,于这两地而言也不会马上产生太大的影响,反倒是有可能会接收大量从江西逃难过来的人口和财富。该说不说,这对某些人而言,可算是发国难财的大好时机了。
而江西这边等不来朝廷的钱粮,援兵也渺无音讯,自然能察觉到自己已经成了被放弃的对象,抵抗外敌的意志也是越来越弱,陆续开始有权贵私下托人联系,希望能在海汉发兵攻打当地时获得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