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缨道“江政是个好官。”
荆纲认同地点了点头“不过对朝廷有点儿死心眼儿。”
祝缨道“他要不是个死心眼儿,又做不好这个官了。”
荆纲道“吉远本就不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他先前又要把贸易削减,这就让人哭笑不得,亏得后来您让他转过来。否则他眼里有朝廷,地方上难免受点儿亏,受了亏又没处弥补,也是气闷的。”
“关键时候,他守得住,现在没有损失,就好。”
“道理都懂,人心跟大道理是两回事儿呢。吉远父老都很想您,只恨您不能再到吉远,大伙儿进山也难。”
祝缨笑笑“有心就好,我也很想大家。过阵子,我还会去梧州一趟,到时候,我下帖子请大伙儿到梧州吃酒。”
荆纲道“不知我能不能凑一凑热闹”
“当然你是头一个。”
荆纲终于笑了出来“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荆纲在西州住了数日,天气凉爽时便向祝缨辞行,他得回家守孝,不能总在外面滞留。人走了,却“滞留”下了一份礼单,除了珠宝珍玩之类,另有一东西吉远府的父老们共同孝敬了一分红利给祝缨。
明面上的理由是,吉远府有现在,都是因为祝缨当年经营打下的底子,当地士绅都铭记在心。当年,项家曾代持过一部分产业,后来祝缨北上退出。等到祝缨再次南下,江政南下赴任,项家也逐渐退出了一部分产业。
大家商议着,觉得这样不行,既然祝缨已经被朝廷承认做节度使,又不再限制贸易了,那该给的还是得给。
只不过,这一次大家不再通过项家了,直接让荆纲给捎了过来。每年给祝缨送过来糖若干、粮若干、布若干,以及一些南货。
祝缨情知这是吉远府士绅缴的“保护费”,江政毕竟是有能力的,他现在还没走,只要他在任上,士绅们的许多活动是受限制的。有些事,比如隐田隐户,限制他们是对的。另外一些事,比如多招点女工干活、跟山里贸易,你限制个啥
必要的时候,士绅们也是借她跟江政打个擂台。
这保护费她毫无愧疚地收下了,她现在也缺钱整个安南好东西不少,矿藏也有,可惜花钱的地方也多,路还没修完、渠也没挖完。西州城的工程还在收尾,祝青君的骑兵要养,接下来是把关隘翻修、扩建、加固,然后是各个城,怎么也得整修一遍。
像博州、黛州这样的,它就没有个像样的州城,不得修么
哦,对了,还要建学校,这个也费钱。
除了人工,还需要大量的钱粮,这点保护费压根不够使的,好在安南这几年不用跟朝廷交钱。
总之,这笔保护费祝缨留得挺安心,她的府库更充盈了一些。等到秋收完,新修的仓库中又有新粮进入,就更美好了。
祝缨盘算着,今年征的力役可以比去年再少一点了,慢慢减吧,比去年少个十天应该可以应付得来。
不过这个得跟巫仁再商议、计算一下,等到十月里赵苏、祝炼等人过来,最终核算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