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并没有发生榜下捉婿这种事,否则李丰雪娶了媳妇,这家里的事儿,也不需要她来管了。
大夏有中进士回乡祭祖的习俗,李丰雪又是风光无限的状元郎,自然得衣锦还乡。
崔近月自然也得跟着回去,毕竟在老家,还有一位老太太呢。
原身的婆母大何氏今年已经七十六岁,是个长寿之人,在记忆里,李丰雪意外遇难后,老太太很快就伤心病故了,可这一世,她除了不能干重活,身子骨还是很硬朗的。
回去的路程,比来时更加顺利,朝廷派了官差护送,他们无惊无险地回到了小河村。
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回李小兰没再晕船,始终活蹦乱跳的。
一行人回到小河村,自然是好一番热闹,不管是各路拜访李丰雪的人,还是李家大摆三天流水席,都让十里八乡的人瞧尽了热闹。
这不是李丰雪一个人的风光,是他们整个白水县,乃至承天府的风光。
光宗耀祖,不外如是。
不过随着李丰雪的省亲假期结束,这样的热闹也落了幕,而这一回,崔近月打包了一家老小去了京城,免得他们以后连自家宅子从哪进都不知道。
李丰收和李丰余两家人在京城待了三个月,到底还是不习惯,小心翼翼说想回老家。
崔近月没为难他们,她很清楚,非把这一家子绑到一起,未必是件好事。
李丰雪已经入了翰林,当了京官,可他的两个哥哥还是泥腿子,除了种地,也就只能做做火柴生意,老家才是他们的大本营,李家的根子也在那儿。
就如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自发展,才好守望相助。
崔近月没有强行把他们留下来,连已经十岁的李延昭也没留,任他回乡下读书,不管怎样,好歹是留在了爹娘身边。
李丰雪为此,还特意找过她商量,“娘,孩儿有推荐子侄入国子监的资格,不若让昭儿留在京城读书,有名师教导,将来科考也能多几分把握。”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在乡下读书的贫瘠,不说别的,国子监只藏书,就胜过全天下的书院。
崔近月却不为所动,“你手上也只这一个资格吧,给了昭儿,日后你的孩子怎么办”
李丰雪笑了笑,“孩儿尚未成亲,尚无子嗣,何必忧心不知多少年以后的事情呢”
崔近月只淡淡道,“你只是他的叔叔,不是他爹,昭儿若是有本事,将来自然能靠自己考到国子监,就如你一般,若他没有那个本事,你又何必非要把烂泥糊上墙呢”
李丰雪闻言怔住,摘得功名,封妻荫子,世事如此,可他没想到,他娘竟并不是这么想的。
他还以为,娘会很高兴让昭儿到国子监读书呢
崔近月谈不上什么高不高兴,她来到此间的目标,就是让这家人都能好好活着,如今李丰雪当了官,李丰收等人有了火柴生意傍身,在她看来,已经很好了。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李家仅用了六年时间,就实现了阶级跳跃,跻身富贵人家,实在不该再贪心。
能稳当做生意,也靠的就是李丰雪,而皇权之下,他自身尚且不稳当,崔近月并不想他成为一把保护伞,庇佑着所有族人,不管是好的坏的,都由他一人来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