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正式打响了叛唐的第一枪,唐王朝的反应那叫一个兵荒马乱,猝不及防。
毕竟三分之一的家当都在唐玄宗那个好“十郎”手里头攥着呢。
唐王朝只好火速募集了十余万军队,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又加之天宝十年的时候因武库失火痛失了一大批武器装备,因此军备也十分匮乏,十二月十三日,叛军即攻占洛阳城。
可是
这武库不是天宝十年失火被烧的吗
安禄山反叛如果他们没听错的话,不是十四年吗这四年干嘛去了
难道新打造的武器都供应给安禄山他们了
武则天
她的洛阳,她的神都
虽然这不符合常理的“信任”已经让人足够无语了,不过这也只能说明李隆基这个人眼光不行,但华夏四百多个皇帝里眼光好的嘛,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这只能证明唐玄宗的上限是不够高的。
战争一开始的慌乱和猝不及防我们也还算是能稍微理解一二,毕竟准备确实仓促嘛。
但之后的操作才真正为我们展示了他的下限到底有多低。
实际上,由于安禄山治兵并不严谨,所过之处,杀人如麻,河北沦陷的十数个郡,仍旧是响应唐王朝的号召的。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拖得越久,对安禄山的叛军越不利,如果没有比较大的胜利作为激励的话,军心溃散也是分分钟的事。
但
没有战果怎么办当然是拱手送上战果咯。
李世民早在天幕谈及安史之乱之初,便已经在脑海中构建出了大致可能的行兵路线图了。
他怎么想,都想不出这场仗要打八年的理由。
尤其是还是在他之后的唐朝。
说好的“盛世”呢
虽然说洛阳告急也是许久没有经历的故事了,但是也还能稳住,这不离着长安还有一段距离吗
还说河北诸郡的百姓也是响应他大唐的号召,那你一面固守长安城外的数道险关,一面派大将去绕后直捣敌人的老巢,在这样那样一下不就轻轻松松解决完了吗
感觉都用不了一年。
还能美滋滋收获剩下三分之一的兵卒和宝马。
然而
李世民美好的构想在听到那句“送上战果”的时候彻底破碎了。
上一次听到还是在上次。
这算是什么,风水轮流转,今天到大唐吗
什么阵前杀将啦,什么外行指导内行啦,你统统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不要再说唐玄宗朝将领稀缺了。
虽然唐玄宗朝自然不如太宗朝拥有那么多璀璨的将星,但是说的上名来的将军,那还是有几个的。
再说了,真的稀缺,那还不是因为托唐玄宗本人精准眼光的福,在两任丞相的霍霍之下,什么将军的梯队建设,什么青年
才俊,统统都扔掉
等安史之乱一爆发,发现朝内可以堪当大任的将军,竟然还是那群头发都花白的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