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投的这么多,不差这一个。
再说了,他的舅舅,明末清初的名将祖大寿最终也还是投降了清廷,正因为那个话题度拉满的“红颜故事”,让吴三桂从其中脱颖而出,当然,他的“脱颖而出”自然也有自己努力的成果在的,这我们稍后再提。
天幕这是在说他们都是沽名钓誉之徒吗
这如何能忍
而且什么叫“尤其是在明朝”这岂不是在嘲讽他们明朝的男子投降者甚众
许多女子们闻言终于是忍不住冷哼一声。
那可不吗
自己不敢送死,便让女子为他们的胆怯买单,你们是会转移矛盾的。
这下好了吧,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吧。
叫你们有事没事给女子泼脏水,难道你们自己的记载不比女子多
你们真正是个什么样的人,史书里可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呢。
再说了,吴三桂能够拖延成功,那也跟明朝中央自己脱不开干系,或者说,吴三桂是深得明廷的亲传啊。
毕竟就在此等危急存亡之际,就是否让吴三桂回京勤王,明朝中央还在不紧不慢地走廷议辩论的官方流程,足足讨论了一个多月,自正月初开始讨论,一直讨论到李自成军兵临北京城下的三月初。
只能说,吴三桂是“锦上添花”了而已。
反而是明王朝的这一通骚操作,让吴三桂极限操作了一波,成功稍稍掩埋了一下自己叛明的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毕竟我相信,为了不自己送死,如果正月里就被诏令勤王的话,吴三桂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版本的故事的。
朱元璋
什么廷议的官方流程要走一个多月
他没定过这种规矩啊
而明朝之后的官员一听这话,顿时懂了。
啊这,要发言,但是绝不能发需要承担责任的言,这种东西不都是他们大明朝堂的惯例嘛。
毕竟虽然说江山社稷,山河之重,可此等重任,如此重要的责任,可不能由自己来承担呢。
辽东以北后金女真人还蠢蠢欲动着呢,要是真打走了那什么李自成,结果让后金趁虚而入,那提出建议的自己不是会被订到耻辱柱上吗
不可不可,那是万万不可的。
明朝士大夫们眼观鼻鼻观心。
总之,一通操作猛如虎之下,随着明王朝的覆亡,吴三桂终于可以抛掉属于“明臣”的枷锁,手握山海关的吴三桂也终于可以待价而沽。
而李自成不能说完全没有脑子,在攻破北京后不到十天,李自成便向吴三桂抛来了橄榄枝。
随着信使而来的,还有吴三桂父亲的一封家书。
那可真是瞌睡了就给送来了枕头,反正皇帝都没了嘛,那当个孝顺的儿子顺应父亲的心意而归顺李自成,多么流畅的孝道的台阶啊,多么儒家式的伦理纲常啊。
如果不是从一开始就出了点问题,那么吴三桂投降李自成的过程或许可以算得上丝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