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骚乱的匈奴王们,匈奴的单于在大家的窃窃私语中说“既然天幕说那个卫青有统战之能,我们也不可坐以待毙,待明年开春祭天后,便发兵大汉。”
“不可”
匈奴单于的话音刚落,已经对天幕中的卫青恨的牙痒痒,又畏又惧的右贤王等人,连连反对。
作为领地靠大汉最近的匈奴王们,他们怎么还敢托大,现在是恨不得单于越早出击越好,多拖一阵他们都害怕,卫青不知道从哪里带兵杀出来,砍了他们。
可惜他们意见没等匈奴王反驳,就被其余的匈奴王锤了。
“不可,那你们难道还想现在发兵马如今可是深秋,再过不久就该入冬了,不趁着这时给牛羊养膘,去打仗,来年你让大家如何生活,牛羊都不要了。”
秋季是给牛羊养膘,准备迁徙的季节,这时候小股作战尚可,若是大规模发兵,匈奴人就算赢了,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哪里有匈奴王愿意这么做。
再说了,反正汉就算朝打来,最先打的也不是他们,只要他们在汉朝打河南的时候,出兵支援就好,这样既可以防止自己兵力被削弱,也可以有足够时间反击汉朝,对一些小匈奴王来说,这才是最不亏的做法。
其余匈奴王的想法,匈奴单于怎么会不知道,他心里未尝没有对楼凡、羊和右贤王几人的不满,要不是他们一个大意给汉朝打出了气势,一个弄丢了河套,他们匈奴之后怎么会一步步失败。
不过心里在不满,匈奴的单于也没有表露出来,匈奴并不是一块铁板,天幕说他们匈奴一直再输,已经让一部分匈奴王对他不满了,觉得是他不被天眷顾,才会如此。
为了明年能赢得对汉朝的战争,一举重击中原人,匈奴单于现在要收集大家的认可,不然他也不会提出明年春再打仗了,他才是比右贤王等人,更加焦急焦虑,想证明自己的那个人。
他都忍了,哪里有其他人说话的份。
匈奴当然不会这么弱,说起来卫青会被后世有这样的误解,太史公是要付一点责任的。
作为现今依然最具参考的史书之一,太史公所做的史记在里面讲明了卫青功绩的同时,也发泄出来太史公本人对卫青的嫉妒,和不满。
比如在记录卫青功绩的时候,虽然记录了大体的战况战绩,但也有不少的地方被一笔带过,许多事情让人看得不慎清楚,只是一个数字描述,总会让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认为自己也可以。
而这份记录不清,是太史公不能记录清楚吗也不是,在同为将军的李广传记里,因为偏爱太史公连他杀了几个小兵都记得一清二楚,因此李广在后世也有了很大的名气。
在加上太史公还把,卫霍二人写入史记中的佞幸列传,这是一篇借佞幸之事迹警醒后人,重用奸佞的弊端的文章。
因此后世其中有一部分头脑不是那么清醒的人,他们看李广记录如此清楚,看起来厉害极了,卫青的记录模糊不清,又被列在佞幸传里面,加之当杀敌人数一口变成一个数字时,人们就不会再决定惊奇,反而觉得正常。
因此许多人都推崇李广,认为李广是有大才华的人,只不过是因为卫青比较幸运,有个皇后姐姐,才被放在了大将军的位置上,要是李广也在同样的位置上,李广未必不能有一样的功绩。
每当有人反驳的时候,还会拿出史记说事,例如太史公都把他们列进佞幸列传,肯定是他们不行。
对此,我只想说能不能不要歪曲别人的语言啊给我好好看看史书,和读书看重点啊
刚刚说了太史公是要付一点责任的,这个责任一来自记录不够详细,二就是把人写进佞幸列传,言语稍有偏颇,但人家该记的功绩还是记了,评价也没有乱给,写完书也说了,这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而其中的偏颇,只能说人非圣贤,在时代的局限性下,又在没有其他史书流传下来的情况下,他能做到这样已经算不错。
再者写进佞幸列传,纵然有太史公的嫉妒和偏颇,但并不代表太史公想贬他们两个,当然了也可能是他想贬也贬不了了,在努力纠结之后,还是憋屈的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