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间偏殿正是如此,全按上了方块透明玻璃,在这里头,没有沉闷的燃香的余味,也不阴凉昏暗,里头夏风与阳光都能随意来来去去,还能映出外头湘竹的影子。
太子嫔娘娘就站在明亮的偏殿里,阳光正打在她身上薄纱衣裙上,她没有特意打扮,舒舒服服地穿着家常衣裳,头上只戴了一个小小的珍珠钿子,可是依旧风姿卓绰,就好像生来就长在这微风、这竹影里的一般,美得令人心悸。
在御花园的时候,兆氏被留牌子时远远地瞥见了一眼,但没敢细看,今日才算得见,才知道为何宫里的太监们都说,太子嫔娘娘,那是仙女下了凡的。
之前还以为是奉承,如今才知道,竟是实话。
兆氏和秀女们一齐福身行了礼,便笑着道“今儿叫你们来,是有些想问你们的话,我都在纸上了,坐下用茶、用点心,顺道替我写几个字吧。”
“是,娘娘。”众人福身应是,在姑姑们的指引下分别落座。
兆氏望着桌案上摊开的两张长卷,上头用娟秀的簪花小楷整齐地写了不少问题,她定睛一看,只见第一行字是“勿欺瞒”、“题有相似,作答勿自相矛盾。”、“请在一炷香内答完。”
接着才是第一道问“请自省自身,绝大多数时刻,您觉得自己是”请将以下答案的序号填入横线中
“甲、总能够细致入微地思考问题。”
“乙、总能够包容与自己想法相左之人。”
“丙、行事之前会预估可能发生的各类情形。”
“丁、总能够满怀信心面对挑战。”
“戊、”
兆氏看得有些恍惚,却又下意识去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人呢
不对她听说被传召去永和宫与翊坤宫或是永寿宫的秀女,要么是考验绣活、要么是陪伴娘娘们喝茶说话,要么是赏花行花令,怎么轮着她,就成了考科举了
和兆氏一般愕然的秀女不在少数,但坐在她左手边、斜前方的富察舒和居然已经淡定地执笔蘸墨,开始作答了兆氏心里一阵慌乱,连忙也拿起了笔,咬着笔杆子思考了会,在第一道问的末尾犹豫地添上了“丁”字。
以往她阿玛让她做一个很难的卯榫结构时,她即便绞尽脑汁、熬三个大夜也会琢磨出来,她觉着她算得上是个不畏艰难的人吧。
磕磕绊绊地答完一卷,下一卷居然写着“百科常识”,第一道问是“请问诗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指的是大清现今哪个州府含蒙古诸部”
兆氏“”默默地流下了学渣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