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很想冲进仙画里对后世女子讲,别骂了别骂了。
他都已经偷偷的把三纲五常和士农工商这些内容从自己新修改的思想纲领里删除掉了不能不删,陛下都已经广召天下匠人来长安制造各种仙画中提到的器具了,而且还有意让赵过培养出一群得用的农官。
目前,整个大汉上下,对于“工”和“农”的轻视不能说一扫而空,但和之前相比也好了无数倍。就太学里面,那些骄傲的太学生看到匠人,竟然都会说说笑笑的与之聊几句,还会请教一些工艺上的事情。
甚至还有一些年轻的太学生,展现出了对于工匠和农学的兴趣。这就是仙画的威力所在
可以预见,如果仙画能够持续存在,只要陛下不是忽然得了失心疯,那大汉的未来一定是天翻地覆的,包括各种新的思想和学派也都会冒出来。
如果以他为首的儒家学说跟不上变化的话,那就不是独不独尊,而是会不会被世人淘汰的问题了
董仲舒吹着习习凉风,竟然冒出了一身汗。
好在这次这位路小柒并不打算逮着儒家骂,让他略微安心了一些
u主在讲四大发明和农学卷的时候,就讲了古代“士农工商”的划分对于科学思维形成的巨大打击。这里就不再赘述。但农,其实地位还算好,医的地位是比农还要低的。
他被划分在“工”这一层级。
汉书游侠传里记录了西汉末年一个叫楼护的人的故事。
他出身在医学世家,从小就饱读医书,据说年轻轻轻医术就很高明,而且口才特别的好,能言善辩。他父亲去权贵人家行医的时候就经常带着他。
平阿侯家中宴客,叫上了楼护。
楼护的友人羡慕道“这整个长安城中也只有你和谷永可以随意的出入五侯府邸。”
楼护谦虚一笑。
宴后,平阿侯留下楼护,问他道“君日后想以何为生”
楼护想了想“我父为世医,我自幼熟读医书,医术一途不说精通但也已入门。所以,日后应该还是会以医为生。
屈才了”平阿侯不认同的道“以君之才能,做个小小的医者未免过于委屈。我欲举荐君为方正,为朝廷效力,岂不是更好3
4
那些权贵们就劝他既然这么聪明,就不要学医了,去学六艺,做官去吧。楼护一想,也对。于是就弃医从文了。后来,当了谏大夫,又当了太守。
如果楼护继续当医生,或许他也能和张仲景一样,名垂青史,被大众熟知。
但在当时而言,楼护的选择却是很理性也很符合自身利益的。要知道,张仲景做到了“医圣”的地位,却也没有登上过正史呢。
张仲景听出了后世女子语气中的嘲讽之意,轻笑摇了摇头。
并不在意。
首先自己已经知道名留青史了,再有就是他研究医术也并非是为了能够名留青史。
但汉朝那会儿其实都还好,楼护毕竟是做上官了嘛,大家也没有因为他的出身说什么。唐宋那会儿也还可以,没那么严苛,读书人和医生之间的身份也经常变来变去。
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写“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说明巫、医、音乐家和工匠这些人的身份在当时也是被主流的所谓君子们所看不起的,但他后面还有一句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意思是,但这些君子的见识和智慧却反倒比不上这些人,真是奇了怪了。
也就能看出来,那时候的医生虽然被人轻视,但地位也算不上很低。而要是能做到像孙思邈这样全国知名,到了哪儿都要被奉为上座。
李世民在太极宫中点头,笑着对臣子们道“若是孙道长来了长安,即使在这皇宫之中,朕也要是奉他为上宾的。
不说孙思邈的医术地位,单单是他的年龄,就足以在他面前拥有坐席。
“陛下礼贤下士,赤诚相待,是我大唐之福呐”此乃贞观年间惯常的君臣互捧,不,君臣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