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防边疆军队和将领坐大,怕他们将来夺权呗。但,这个不行,自己封儿子们为藩王镇守边疆也不行。到底要咋样才行
郁闷。
李垂和北宋朝廷犯下大错的一点是低估了大自然的伟力,心里没点数,当时自个儿有啥技术条件不知道啊以为能靠人力给黄河改道
也不是没有人反对。比如对水利颇有研究的欧阳修和周沆。
欧阳修一脸严肃,痛陈利害
官家,黄河为什么往北边流因为北边的地势低而东边的地势高,这是自然之理。如今想要逆着这道理,让它改往东流,这是大禹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啊
你们醒醒吧
周沆直接道“官家,诸位,如要让黄河改道东边,沿途的滨州、棣州、德州、博州与齐州,向来是富饶之地,也是大宋赋税来源的重地。万一出现不妥当,恐怕出现粮荒与钱荒。
但,对敌军的恐惧压倒了一切。从皇帝到朝中大部分人都支持让黄河改往东流。
于是,就开始了历史上出名荒谬的“三易回河”。
可怕的是,当时能够决定改道方案的都是一些重臣,而不是真正的水利专家、水利官员。有些人甚至可能都没亲自去到那边看过一眼,纯粹纸上谈兵。
三易回河的第一回由文彦博主导。
文彦博时任宰相,他对着舆图信心满满
“官家,您看这六塔河,我们只需要借助六塔河的河道,让黄河从这儿过,会省时省力许多。也避免让百姓负担过重的徭役。
宋仁宗一看,这六塔河好像是离得挺近。
这回站出来反对的还是欧阳修。
欧阳修写了洋洋洒洒的奏章,讲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走六塔河。
这六塔河宽仅五十步,称不上大河。想以这样小小的河道去容纳黄河之水,这简直是可笑至极臣恳请官家挑选知水利之人,就黄河下游进行疏导,顺应天理,让它尽快入海。
宋仁宗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文彦博,最后选择了文彦博。
欧阳修能怎么办呢
只能一声叹息
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
黄河水涌入到了六塔河的河道,看似一切都很顺利。
结果,在当天的晚上,六塔河就决堤了,洪水如脱缰野马一般从六塔河汹涌而出。这完全就是很低级的错误。
专业的事情让外行来做,就会导致这样的荒唐。
第一回,黄河胜。
北宋付出的代价是整个河北变成了一片泽国。宋史记载“溺兵夫,漂刍蒿,不可胜计,水死者数千万人”。
北宋
起风了。
欧阳修在庭院中静静地伫立,思及往事,无奈沉痛的闭上了眼。
哎
他有什么办法呢
该劝的都已经劝过了,甚至还打算辞官胁迫,但是没有用啊他转身对好友梅尧臣摇头道晚了,晚了,若是仙画早点来就好了
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