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停下给弟弟苏辙写信的举动,愣愣的看着仙画,想到之前的洪灾,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最终也只能从心底最深处叹息一声。
哎
他想起弟弟苏辙的来信,知道他这段时间正在朝堂和王相公争论是否要再次让黄河改道,立刻磨起了墨。
他得给弟弟去信一封,让他务必制止
王相公的疯狂想法。
这浪费人力物力都好说,但若是让百姓们受灾死难,可就无法弥补了。北宋初年。
赵匡胤目瞪口呆,差点跳了起来,对着天幕破口大骂。
一群蠢货做事之前不知道动动脑子吗
这么大的事情,说做就做吗
去实地考察过吗有找水利官员认真的计算过吗
赵普也想不到后世居然能干出这样的事情来,半响才吐出一口气,赶紧劝慰官家息怒,息怒,现在一切都有可能更改,还来得及。
赵匡胤这才坐了下来,深呼吸几次,将心中的怒气压制了下去。这会儿,他忘记自己刚才被点名批评的那个“守内虚外”了。民间的百姓们更是炸开锅了。这水可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死
尤其是六塔河一带住着的百姓,想到几十年后的悲惨场面,哭的哭,喊的喊,差点没闹出事儿来。
“这群当官的,真是不把咱们当人看呐”
不错,这六塔河这么窄小,怎么可能过黄河水
“说不定这堤坝还是让咱们自个儿修的呢”
也有理智还在的,连忙道“诸位也不用太担心,现在这事情还没发生呢。朝廷知道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自然就不会再打六塔河的主意了。
如果他们够聪明的话。
这才让民众的愤怒略微的消散了一些。
第二次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导。
王安石吧,u主对他也是心情颇为复杂。
首先,他肯定是个能臣、名臣,为官清廉,没有私心,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看到了北宋的积年弊病,愿意成为革新者。要知道,古代的革新者没这么好做的,基本没几个好下场。所以,能够看到王安石的决心,十分让人佩服。
但是,他实在是太理想化了,很多事情想当然,并且性格执拗。认定了的事情绝不更改。
就好比,他认定如果黄河能往东走,可以让北地多出许多良田,也能造福东边的水利,那他就一定要去做。
这次站在他对立面的是苏轼的兄
弟苏辙。六塔河洪灾仅几年。
龙椅之上的皇帝由宋仁宗变成了宋神宗。王安石受到了重用
“官家,自六塔河决堤之后,黄河分成了两股,水到之处,灾害严重,必须要尽快治理,让百姓安心耕种才是。
宋神宗有些犹豫“王卿可有什么见解”
王安石道官家,黄河北流如果不堵住,任由河水弥漫,不管是官田还是私田都极易被淹。臣以为,还是该引导河水向东流才好。既有助于军事,又有助于农耕。
苏辙立刻站了出来,大声反对
“官家,如今黄河已经稳定,偶有洪灾不过是因为没有修建堤坝,只需在原地修建堤坝即可。若是再让黄河改道往东流,需征调大量民夫劳役,百姓恐不能负担
两边争论不休,宋神宗也无法拿主意。便让司马光等去那边视察再来回话。司马光去视察了之后,认为可以东流,但是要缓缓图之,不能那么急。但王安石却坚持要急,要快。
宋神宗站在了王安石那边尽快堵上北流吧让河水改道东流王安石深深鞠躬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