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就看出,后世的教育本质应该是更注重在“实用”之上。
但经学,恰恰就是不实用的。
它教的,是为人的道理,是人的品格。
而不是实用。
没有了科举,经学是很难再走下去的。
“但,人是需要有思想的。”王阳明皱眉,“没有思想的人,和野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即使是仙画,也点出了经学不再之后的混乱局面。
只是,王阳明陷入到沉思,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才能兼顾经学的精髓与科学
秦朝。
即使是已经不再学儒,改为了法家的李斯,也不免心有戚戚焉。
法家,也是包括在了经学里的。
而天下的儒生们,尤其是鲁儒,早就开始破口大骂,或者恸哭
“礼乐崩坏礼乐崩坏天之将亡也”
西汉。
董仲舒维持着一个姿势,已经半晌都没有动过。
院门外忽然想起了一阵脚步声。
“父亲”
“爷爷”
是听到这里担心他的家人。
董仲舒这才转了一下身,伸出手示意他们别进来,他想要自己安静一下。
他看到自己手边放着的一本春秋公羊传,另外的书案上还有礼记、论语、尚书等等。
这些都是从他开始求学起就伴随着他的东西。
没想到两千年后,这些书籍,这些知识会变得不再珍贵,不再受人重视。
虽然董仲舒在此前
对此就早有预料,但是此刻还是有着万分的唏嘘与悲伤。
他,以及各朝代的大儒们和名士们,在不同的时空注视着天幕。
仙画中正好闪过一个夕阳的镜头。
温暖橘色的光芒照耀大地,却很快又变得深沉晦暗。
他们注视着,像是看到了经学最后的余晖。
当然了,混乱的时期总是会带来一点出人意料的小惊喜。
因为没人管束,加上民国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带着旧时代思想的精华,在两者冲撞之下,却诞生了很多的大师和文化社团,颇有些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流。
一张张大师的头像迅速的闪过。
辜鸿铭、金岳霖、吴宓、章太炎、陈寅恪、鲁迅、钱穆等等等等。
每一位都是在自己的领域甚至是跨领域都鼎鼎大名的人物。
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在权势滔天的北平,金石学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等等都齐聚于此,举办着各式的沙龙与聚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衣香鬓影,热闹非凡。
网络上很多人觉得民国时期的这种繁荣才是真正文化的繁荣,以此来抨击现代环境的不行,说什么只有民国的教育才是历史上最好的教育,那我只能说啊呸
睁开眼看看民国时期的文盲率和现在的文盲率吧
是谁允许你们把广大的百姓们开除在“文化”
之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