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倒是好福气,能遇上这样一个帮他早早解决麻烦的妻子。
只是可惜,长孙皇后早逝,她这一去,纵然她再三叮嘱李世民不可再过多偏爱她的兄长,李世民却似是要把失去长孙皇后的痛苦全都补到长孙无忌的身上。长孙无忌早年就有从龙之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虽不以功劳排名,长孙无忌却也是排在当时已经逝世的河间王李孝恭、杜如晦、魏徵前面。都说死者为大,彼时的长孙无忌已经是司空不假,那么几位也是被追赠官位和他是平级的。
嗯,李世民表示,天幕你懂得太多了,其实不用捉得那么细对。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的偏爱和信任,理所当然地成为长孙无忌平步青云最好的踏板石。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长孙无忌与岑文本、杨师道一同随军出征,并代理侍中之职。这也算是长孙
无忌在有生之年中第一次有关他上战场处于前线的记录。围攻安市城的战役中,长孙无忌率一万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峡谷中,作为奇兵冲击敌后,并拆毁所有桥梁,断绝高句丽援军归路,迫降敌军主帅高延寿、高惠真。仗打得算是相当的漂亮。但这一战对于李世民来说算得上是奇耻大辱,毕竟他的目标是灭高句丽的国,却没有做到。
如果说没有之前李靖手就是灭国的操作,真就让人觉得李
世民太过狂妄。
可是,李靖出手就是灭国,李世民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是断不可能。
国没灭成,李世民低落的班师回朝。贞观二十年,太师长孙无忌与太傅房玄龄、太保萧璃一同辞去三师官职。然后隔一年,长孙无忌遥领扬州大都督。可以看得出来,李世民是挖空心思要用长孙无忌,就算长孙无忌再一退再退,他也执意不肯放手。嗯,控制住脑补。
沈悠这一句,让人不由好奇,她到底是脑补了什么东西,竟然还得要控制住沈悠不行,不能玩坏了二凤和长孙皇后是真爱,长孙无忌绝对只是爱屋及乌而已。
再好的君臣总是抵不过生离死别,贞观二十三年,随着李世民驾崩,新君继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唐高宗。长孙无忌也真正开始权倾天下。如果说早年的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大舅子,又是知交好友,本人聪慧善谋,一步一步的跟紧李世民的脚步,不居功,不自傲,依李世民的性子从来不曾亏待了这位少年好友加大舅子。加之长孙无忌又是一个极聪明的人,聪明的守着君臣的界线,不碰李世民的底线,在贞观一朝,就算长孙无忌再怎么推辞,他也一样大权在握。那么长孙无忌他犯下最大的错,便是在李世民之后,企图让以他为代表的臣子和皇权平起平座,甚至未必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意思。当然,这个时候的长孙无忌或许有可能也成为了关陇世族的代表,这,才是他最后真正被迫自缢的原因。
沈悠将长孙无忌的结局一道来,杨坚在第一时间激动无比的抬起头,目不转睛的盯着天幕,关陇集团,关陇集团,这何尝不是他的心腹大患,是他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心腹大患。
也对,大唐和大隋也间隔不了几年,天下大乱,难道关陇集团会团灭在其中了
那是断然不可能发生的事。
这就意味着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大唐那时同样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