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两个弱许多的女孩子去做柑橘树实验,也不会耽误农活。
在农人眼里,到底还是田地和粮食最重要。
“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姐姐快速画完,拿出镰刀和树枝,比划着削树皮应该削成什么深度。
“好像只削掉了表皮”
“是吗,会不会太浅了”
“我也不确定”
两姐妹商量着,姐姐期期艾艾看着天幕,果树还没讲完
“要是天幕能放得更详细一点就好了”
时间不断往后发展,当古人见到的柑橘种类越来越多后,开始能辨别不同的柑橘科,在著作里也反映了出来。
南北朝时期,古籍异苑中已经区分出了“柑、橘、橙、柚”。
南宋时期,韩彦直于1178年,撰写橘录,里面记录了27种柑橘,这也是世界首部柑橘专著,足以说明华夏的柑橘种类之多。
南宋韩彦直算是发现了,后世十分注重实用性,而且是方方面面。
无论是农耕,植物,还是诗词,小说,都会认真钻研。
这种态度让他作为原作者自然十分高兴,觉得没有浪费自己的一番心血。
“既然这么喜欢,我要好好写,再多写一点”
天幕可是说了,这是世界上首部首部
才27种怎么够,天幕前面放了那么多种柑橘,他定然还有遗漏的,不奋斗出个100种浪费上天幕的名气
还是南宋韩彦直,他的橘录也记载了古代最详细的柑橘嫁接技术
“取朱孪核洗净,下肥土中,一年而长,又一年木大如小儿之拳,遇春月乃接。取诸柑之佳与桔之美者,经年向阳之枝以为砧。去地尺余,留锯截之,剔其皮,两枝对接,勿动摇其根。掬土实其中以防水,藕护其外,麻束之。工之良者,挥斤之间,无不活着”。
大多柑橘种子曝晒至干,要丧失发芽力,但是华夏古代园丁却创造了连柑橘皮或剥开皮分瓣植入润土中,让我国的柑橘培育繁殖一直走在世界领先地位。
这里面的柑橘嫁接技术,已经与现代十分接近比如用柑橘里面的优秀种的枝条,锯断去皮,两枝对接,还要裹土防水,用麻布绑起来,可以提高存活率。
在近现代许多果农依然在用这样传统而朴实的嫁接术,简单便捷而且存活率很高。
“太好了,这个很齐全”
这一段文字对于两姐妹、以及天幕其他地方有心学习的古人来说,来得正是时候。
对于柑橘技术和嫁接术相对较差的秦汉来说,更是时候。
“大秦又可以多一些水果了。”嬴政很自信。
这么简单的嫁接术,农家要是不会那都不配自称农家。
扶苏欲言又止。
父皇,有没有一种可能,农家子弟已经忙得没时间研究嫁接术了呢
农家首领表示没有时间挤也要挤出来农家人,从不认输
关于橘子,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
唐朝时期,四川益州,一位地方官给朝廷上贡时,看到柑橘都被用纸张包裹起来,好奇了
“这柑橘为什么要用纸张包裹”
负责办事的小吏连忙回复“回大人的话,用纸张包裹柑橘既可以保鲜,也可以减少柑橘的水分流失。”
地方官想了想,看着粗糙的纸张显得水果都变得
灰扑扑了,十分不满“平民用纸张包裹倒也无事,给朝廷上贡还用纸张是不是太不够恭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