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研发地动仪,也是与时代背景有关。
东汉时期,华夏地震频发,自公元126年起,身
为太史令的张衡便开始收集全国各地地震的情况与信息。
因为张衡擅长并且喜欢钻研,经过六年的试验与研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了人类文明史上首台检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余年。
据史料记载,张衡的地动仪较为灵敏且准确。
公元138年,陕西发生了大地震,与此同时,远在洛阳的侯风地动仪上的龙恰好吐出铜丸,且龙的位置便是陕西所在的西北方向。
所以,侯风地动仪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检测地震的仪器,也是古代伟大科技发明之一。
但是考古团队至今没有发现任何与地动仪相关的文物,在史书上多方位记载过的候风地动仪仿佛仅存在于史书之中。因此,海内外都有不少专家学者纷纷质疑地动仪的真实性。
为了佐证地动仪的功效,1951年,文物局博物馆处长王振铎按照110的比例完美复原了张衡的直杆地动仪模型,其中参考了后汉书里对候风地动仪描绘的外观,并且参考了英国地震学家米尔恩于1883年发布的“悬垂摆”
原理,最后用直立杆原理代替了悬垂摆原理。
在当时,这一成果震惊了海内外,张衡地动仪还登上了人民画报,被编入了历史教科书,一时间成为华夏人的骄傲。
但是很遗憾的是,王振铎的张衡地动仪是有缺陷的,后来被欧美日本等学者研究推算发现数据不准确,并且日本复制之后发现龙口里面的铜球无法准时降落在正确的方位,哪怕是华夏自己的科学院院士也质疑直立杆原理不可靠,连带着开始质疑张衡地动仪。
所以到现在,张衡地动仪已经被移出了教科书。
虽然我们的天上有了“张衡一号”
卫星,但我多么希望,地下也能出土一个真正的张衡候风地动仪,能够向全世界骄傲的证明,我们华夏的候风地动仪才是全世界第一个地震监测仪器
邓绥比张衡还着急“竟然失传了,这怎么能行”
她执政期间三圣同朝,“纸圣”蔡伦造纸术到后世演变出那么多的造纸法,还因为造纸术推进了印刷术和书籍文化的发展。
“字圣”许慎的说文解字千年流传,已经被印刷了许多个版本,天幕也多有引用,说明后世同样在使用。
这一切都是本就喜爱文学的邓绥想要看到,并且高兴看到的。
唯独张衡,虽然被评为“科圣”,但是最主要的发明物竟然失传了,邓绥心痛的好像自己执政功绩被人埋没了一般。
邓绥吩咐有些呆愣的张衡“平子,你多造一些,让民间流传下去,等百年之后陪葬下去,慎陵也要陪葬。”
她算是看明白了,民间普及的东西才更有机会流传到后世,若是因为珍贵束之高阁,反而越发容易失传。
不论是战乱,还是改朝换代,乱军闯入宫中能抢到手中珍藏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就怕抢夺之中直接毁坏,甚至是只看中仪器里面珍贵的黄金珠宝为了方便带走
而故意拆卸,只要一想到这个结果,邓绥就心痛。
张衡反应过来,拱手郑重回应“诺。”
其他大臣挤眉弄眼一番,各自有了思量。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失传了都能被后世这么重视,那他们日后陵墓里被发掘出候风地动仪岂不是直接扬名
自己研究不出来,借着别人的成果来扬名,也不是不可以嘛。
反正都要被盗墓,盗也要被盗的值得。
汉臣们想开了,甚至开始想得更多,千方百计思考自己有没有什么后世可能重视的宝贝,一起带到墓里等待着千年之后的名扬万里。
很快,天幕给他们了一个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