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章 武术与军事7(7 / 8)

先秦时期,“列国并立,首重国防,人骛于勇力,士竞于武功”。齐国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秦国商鞅“令民为什伍”,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征兵制和军事制度;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目的就是计费出落后的募兵制度,回复传统的寓兵于民政策,以使人人习武,提高军队战斗力。

大宋朝廷之上,王安石抚须,再次叙述他的变法制度“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于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赵祯语气振奋“天幕特意提起介甫的保甲法,还与管仲商鞅并列,看来对保甲法很欣赏。”

天幕这都夸介甫多少次

前面的唐宋八大家,说他又是文豪诗人又是政治家,现在还单独夸他变法的保甲法。

啧,慕了慕了

众臣羡慕之余有些庆幸。

还好,现在大家集体一心来计划变法,天幕恰好说了保甲法好,看来能成功

从文明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并不缺尚武精神,德与武并不冲突,孔孟提倡的君子六艺里离不开射御。

在秦汉之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反而日渐僵化保守,尚武精神被逐步剥离以往,以德立国,以仁义教化天下,武备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甚至被厌弃。

有一说一,明清时候的儒生若是以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模样回到春秋战国,会被你

们的孔孟圣贤打的嗷嗷叫,还毫无还手之力。

“哈哈,别说回春秋战国,来我大唐也毫无还手之力”尉迟敬德嚣张地大笑。

虽然民间喜欢说尉迟敬德是打铁出身,但其实尉迟恭是世家出身,同样学习君子六艺,懂武略,也懂文采。

汉族里原本没有“尉迟”这个姓氏,“尉迟”这个姓氏源于西域于阗,在五胡乱华时期东迁了一部分人。

尉迟部族在北魏时期有功,北魏孝文帝把尉迟姓氏尊为八大姓之一,赐姓尉氏。

其他的“八大姓”还有杨坚,是普六茹氏,李渊就是大野渊。

杨坚建隋后,所有人的姓氏恢复本姓,但是已经汉化很深,文字文化语言与汉人无异,彼此也已经混入汉人的血脉。

尉迟恭的曾祖尉迟本真,后魏的中郎将、冠军将军,被封为渔阳郡公;祖父尉迟益都,在北齐、北周都做过官,曾做过济州刺史;

而且尉迟恭的父亲是杨坚的幼弟,一代战神杨爽的记室参军,这一位打的突厥西迁,十分骁勇,尉迟恭自幼接受的教育依然是属于贵族化的军事教育,并非是草根从军。

不光尉迟敬德不虚,文臣同样不虚,笑呵呵地看着后世的笑话。

宋朝文人开始嘀嘀咕咕,说些什么“武夫粗鄙”“武夫不通礼仪”之类的话语。

辛弃疾闻言一声冷笑“呵,一群只会耍嘴皮子功夫的废物。”

书生拍桌而起“你说什么”

辛弃疾“唰”的拔剑,微笑“你对我说得有意见吗”

书生“你你你”半天,气得满脸通红,还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辛弃疾的剑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朝他面门快速一扫。

他只觉得面前寒气一刺,尖锐的剑尖停留在他的鼻子前面,正要怒斥,就看到剑尖穿透了一只苍蝇。

“帮你打苍蝇,还不领情。”辛弃疾微笑着收回剑。

书生吓得背后一身冷汗,快速重新坐下“谢谢谢谢”

说话哆哆嗦嗦,腿也吓得哆哆嗦嗦。

如果不是吓到腿软,他现在就想离开这里,离这个武夫越远越好

先秦时期,军人的社会地位较高,汉唐之后皇权实施“重文抑武”,使军人的地位逐渐衰落。

尤其是宋朝,科举出身的管理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成为社会精英阶层主流,文官作为成功人士标杆,进一步强化社会重文轻武的导向。

宋朝时期,民间有谚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最新小说: 篮球少年,从灌篮炸框开始闪耀 开局夺取BOSS模板 团宠崽崽上房揭瓦指南 医妃宠冠天下 诡秘:整个好活之主 战锤:憧憬成为星际战士 网游:身为奶爸一刀999很合理吧? 网游之奇货可居 网游之箭神无双 诡异复苏:我能联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