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也是分区分工,限制迁徙,怎么就被夸
自己也是分工分户籍,限制迁徙,怎么就要被骂
最重要的是,管仲这么操作怎么齐国就富足成春秋第一霸,自己这么操作就导致大明一直穷
好在,天幕为他解惑了。
管仲的经商政策非常开明,提取许多吸引外商的政策,齐国可以说是最早对外开放的诸侯国。
管仲很主动关税制度,不重复征税。提出如果在市场上征税了就不在关卡处征税,在关卡处收税了就不在市场上征税。而且,税率也很低,一般只有12,有的时候甚至直接免税。
这样优惠的税收政策,十分吸引外商,也让本国商人更有积极性。
这一点,后世的许多封建王朝都需要学习。后世的商人不但地位低,还被当做冤大头,税率高还多苛捐杂税,逼得商人宁愿出海也不愿意留在本土经商。
朱棣有些心虚。
天幕曾经说明朝后期开放海禁后,许多大明人出海求生,该不会与大明的商业政策有关系吧
地位低,税率高,还多苛捐杂税,这怎么说得这么像是大明呢
他要不要更改一下祖宗之制,提高一下商人地位
在清朝,玄烨想起明末那些投降后金的晋商,笑了“多亏明朝苛待晋商,晋商宁愿铤而走险投资我大清,才有了大清的现在。”
一个草原游牧民族,哪怕建立政权,起初也是又小又落后。
后金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大明的“输血”。
大明是允许中原与草原民族在塞外开互市进行贸易,但是货物当然是有限制,比如武器铁器,绝对不在交易范围内。
大明的主要交易物品,除了布帛等生活用品,主要是草原民族离不开但是又不生产的盐和茶叶,这两项都被朝廷掌握在手中,商贩想要做生意就得先从朝廷拿到“盐引”和“茶引”。
大明前期,茶叶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都是官营。
大明中后期,茶叶开始官私合营,慢慢的私营占据上风。
但是商人不满足于需要跟朝廷分成的利益,而是选择铤而走险,用铁器等贵重物品,交换后金更贵重的人参和貂皮、鹿茸,“东北三宝”在明末时期就是贵人喜欢享用的奢侈品,是朝廷严格管控的商贸。
驻守皮岛的毛文龙被处死的其中一个罪名,就是与后金走私人参貂皮,毛文龙被袁崇焕处死后,袁崇焕又因
为毛文龙之死被大明凌迟处死。这其中,人参貂皮的走私生意不得不说是一个导火索。
商人不但私自从东北与后金走私,甚至用价值更低的种植秧参、林参去冒充野参,当做奢侈品卖给大明的王公贵族,换来更多的金银财富。
后来,当晋商感觉到大明日薄西山,又把财富与粮食送给后金当做军饷,作为政治投机。
这其中,有利益的诱惑,也有对朝廷的不满。
清初刚入关后,为了表示与前朝不同,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对商人颇为优待。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亲自邀请帮后金输送过铁器和粮食的范永斗等晋商入京,在帝王的优待下成为“八大皇商”,范永斗不但成为“八大皇商之首”,还主要负责主持边境贸易。
雍正年间,雍正帝赐范永斗得后代为太仆寺卿,用二品服,范氏从商贾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二品大员,这是在明朝完全享受不到的优待。
因为清政府对商人不像明朝那样的苛待,一直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到处逃亡时,晋商还在出钱资助皇室,与对大明皇室完全两个态度。
在后世的封建王朝,儒生动不动让君王节俭,轻徭薄赋,老生常谈,崇尚节俭,崇尚各个阶层有符合阶层的“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