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墨子也提倡过节俭,饰品不需要太过精美华丽,觉得是浪费资源。
但是管仲不一样,管仲认为,修建亭台楼阁也是调整经济的政策,不但可以让木材有销路,还可以创造工作岗位;他还提出,鸡蛋在吃之前要在蛋壳上画上精美的图案,木材在烧之前要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这样用人为的美来提高附加价值,是非常商业的思维。
儒家、墨家、商家,原本就属于不同的阶层,代表着士大夫、中小产业者和商人等不同阶层的利益。
三个学派对于装饰的理念,就与阶层的思想主张有一定关系。
儒家提倡节俭,但是更注重的是“礼”。
比如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儒家主张君王在礼制的范围内要节俭不要奢靡过度,但是该有的礼制也要有;
墨家才是真正的实用,节俭,认为华丽的装饰会让人性喜奢靡。
墨子以身作则,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蒮之羹”,穿的则是“短褐之衣”;
商家更注重的是商品的价值,通过人为的附加,让原本成本不高的商品增加更高的价值,可以获得更大的回报。
这样截然不同的思想,就让儒家极为不喜商家,比如司马光就曾在训俭示康中写道“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
意思就是说管仲的生活器具做工华丽雕刻精美,孔子看不起他,认为管仲不是大才。
事实上,管仲的观念在当时各家学派中都属于独树一帜,已经有些类似现代“消费”与“节省”观念的冲突。
齐桓公问道“如何
让齐国富强”
当时的管仲名声并不好。
他当过战场逃兵,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还给自己多分钱,后来在齐国公子夺位之争中,管仲站得是公子小白,也就是未来的齐桓公,的对手公子纠。
管仲甚至还帮公子纠带队追杀过公子小白,只是他个人的领兵和战斗能力显然都不怎么样,追杀失败,公子纠夺位失败,管仲也被俘虏了。
公子小白并没有追究管仲的追杀,重用管仲,并且找他问计。
管仲只说出两个字“奢侈。”
当时公子小白的心腹甚至以为管仲是故意要引导公子小白走上昏君之路。
“奢侈享受莫非是酒池肉林”公子小白按住要暴起的心腹,饶有趣味问道。
如果真有这么简单享受的富国之法,岂不是美哉
管仲见到公子小白的态度,这才挨个说出政策。
“要修建宫室,让民间可以卖木材,庶民也可以做工。但是不能不给报酬,也不能过分浪费民力,那样就是暴君。”
“国君和贵族都要喜好奢侈,带动民间一起喜欢奢靡之风,但是也要自己掌握经济命脉,不能只靠从其他国家买卖。”
“要让庶民向往贵族的奢靡生活,自己就会努力工作,有生活的盼头”
管仲的一番理论,与当时其他理论完全不同。
周朝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之后,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这些人可能自己就是贵族,或者是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所以百家学派形成之初,许多弟子都是原本周朝各部门的官吏,带有周朝的痕迹。
也因此,百家学派普遍认为,是奢靡享受让周朝分裂,让诸侯不敬王室,让大臣腐败。
欧阳修倒是能理解“放在灾荒年间,这就是以工代赈,不仅能给百姓更多工作岗位,也能安抚灾民,避免生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