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历史上几乎公认始皇帝是死于服食丹药,但是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史料只明确记载他死于沙丘,我们也可以根据他的日常习惯来推断始皇帝的死因。
丹药的影响,是有一定原因的。
丹药多含汞,长期服用,会造成肝中毒。
而肝中毒有很强的隐蔽性,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减弱,有时腹胀、腹痛,长期会被误认为是劳累所致。
嬴政下意识捂住肚子他的确曾经肚子总觉得胀痛,不舒服,而且总是没有胃口,看到食物也不想吃。
哪怕宫中已经做出了天幕上出现过的美味面点,心理上看到了有兴趣,但是吃一点又胀痛难忍,哪怕是吃夏无且开的药,也只能勉强缓解,无法根治。
难道这也是他服用丹药的结果
可是因为天幕来得及时,他还没服用多久
此外,始皇帝童年在赵国当质子,过得很不好。回到秦国一直饱受威胁,偏心父亲偏疼小儿子,偏心母亲偏疼私生子,嬴政刚登基时被吕不韦把握朝政,后来赵太后和嫪毐还想谋逆扶持私生子上位。
这一切的一切,让后世有人推测秦始皇可能有慢性胃病。
嬴政恍然。
原来他的疾病,与童年也有关系。
想起那一段不愉快的幼年时光,嬴政觉得那些曾经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可恶人的面孔早已经模糊,但是没想到自己的身体还记得,而且是以这样一种不愉快的方式记得。
慢性胃病是因为长期饮食习惯不规律导致的,而且胃部其实是个情绪器官,压力大会导致胃部消化不良,更容易病变。
慢性胃病只是一个诱因,它不致命,但是可能让始皇帝感到不舒服,在当时秦国最厉害的太医都没办法的情况下,始皇帝也可能因此服用丹药。寻仙问道,或许不仅仅是为了长生,也是为了健康。
我们再来看一下始皇帝的工作日常,每日批阅200斤竹简,经常长时间巡游各地,吃不好睡不好。秦朝也没有椅子凳子,是跪坐,跪坐久了还伤膝盖。
再加上始皇帝的后宫,后宫记录不多,从他的
子女看,三十多个孩子,夜晚非常的繁忙啊,可惜最后全被胡亥杀了,属于无效生子,一个也没留下。
刘彻哈哈大笑“白忙了”
大臣们没有一个附和,也没有一个吱声。
刘彻渐渐反应过来,笑着笑着,笑容渐渐淡去。
等等,他好像也白忙了这么久,现在后宫美人不少,但是一个孩子都没有
我们可以想象
始皇帝一开始因为疯狂工作疲惫和精神不振,加上慢性胃病的折磨,厉害的太医也没办法,于是只能求助于丹药。
当他服用丹药后发现短暂的精神亢奋了,于是继续疯狂工作。等夜晚再一阵忙碌,早上工作疲惫,于是再服用丹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秦始皇的决策失误,都集中在生命的最后5年修长城,修阿房宫,修驰道,也许当时他已经精力不济,病情加深影响了性格。
在最后一次出巡时,行程近万里,时间长达9个月,而且天气炎热,死的时候正好是农历7月初2,放在现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期。而且秦始皇坐的可是铜马车是会导热的铜马车啊
秦始皇多次被行刺,每次出行都是铜马车。
正因为铜马车加上夏季高温,现代还有史学家猜测秦始皇是中暑死的。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当时派原本随他一起出行的蒙毅“还祷山川”,而“祷”可能是为了“祷疾”。
周礼大宗伯记载,“祷”是“五礼”中的“吉礼”,人们患病之后,要去神山祈祷。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患病后,周公曾经通过斋戒,祈祷神明将病转移到自己身上,武王的病就好了,这后来也成了重臣的的义务,君王生病时,他们应该祈祷以身相替。
从春秋时期开始,许多诸侯国宫廷中就有了“秘祝”一职,就是负责通过祷祝把君王的疾病转移到臣子身上。因为转嫁疾病不光彩,所以该职位被命名为“秘祝”。
秦始皇平定六国后,不满神山都在关外,下令取缔关外的神山名号,把神山名号转移到关中,因此蒙毅“祷山川”必须回到关中。
此外,古人还认为“鱼”掌疾病,秦始皇死后的车中装满咸鱼不仅仅为了掩盖尸体的臭味,也暗示转移疾病到鱼身上,所以随行车队其他人看到秦始皇的车上满载咸鱼才不会怀疑帝王是不是吃咸鱼吃傻了,只会认为帝王病了,是在进行“祷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