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显而易见,名宿的水平摆在那里,他们精心雕琢出的文章,自然是字字珠玑,但凡读书人都爱不释手,恨不得字字分析。
再之后是虞世南的一首小诗,诗名曰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后世,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和薛稷被合称为“初唐四大家”,尤其
擅长文学和书法。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也是一副书法作品,虽然比起欧阳询略有不及,但加上这首颇有风骨的小诗,就有了11a2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名家丹青文章等等,任意一篇拿出来都能让读书人爱不释手,现在却一股脑出现在同一份报纸上
读书人热闹得像是过年。
普通百姓则对萧瑀和程知节更感兴趣。
是的,萧瑀果然写了一篇文学评论文章,狠狠批判了现在文坛一些不正风气。萧瑀骂人很贴心,从来不咬文嚼字,生怕对方听不懂。
这里面还有个故事,说是萧瑀从前骂一个领兵的将军,激情开麦大半天,对方悠悠打了个哈欠,茫然地问旁边人“他在说什么”
从那以后,萧瑀骂人都是大白话了。
这倒便宜了看报纸的普通百姓,这文章他们能听懂啊萧瑀他们是知道的,就算不知道,听了别人科普也知道了,这可是大官啊
不愧是文化人,骂得真带劲爱看
正如李承乾所说,没有骂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大部分人是不介意毒舌的,爱看热闹是人的天性,反正百姓很喜欢萧瑀的文章。
嗯配合文章中所说的,某种风气不正之人难看的脸色,食用效果更佳
至于程知节,他也写了一首诗。
写诗没什么,这首诗也不是什么惊为天人的佳作,甚至比不上虞世南那首。
但这是程知节啊擅长领兵打仗、以武功封爵的大唐知名武将
武将
对百姓来说,程知节就是个大老粗,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嗓门能掀翻屋顶的那种实际上也差不多,实在想象不到他提笔写诗的样子。
可能程知节当街提刀砍人都更好接受一点狗头。
他们不知道的是,程知节其实出身颇好,曾祖父程兴是北齐兖州司马,祖父程哲是北齐晋州司马,他的父亲则为济州大中正。
出身世代官宦之家,程知节打小就上学读书虽然经常迟到逃学上课睡觉,勉强算是个文武全才了。
只是后来跻身军伍,战绩卓越,百姓只知其勇猛,却不曾听说有什么智计,便以为他是只懂冲锋陷阵的武夫。
当然当然,其中也不乏名字的原因。别看程知节这个名字很有文化的样子,这是后来改的。不论李世民、朝中官员还是民间都更喜欢叫他的原名
程咬金。
也不怪百姓从不觉得他读过书,单从名字来看,确实不太像哈。
巨大的反差引起读者兴趣,他们兴致勃勃谈论程知节,很快就把他的祖宗二代盘清楚了。
除了这些大佬名宿之外,报纸上还有一些小辈的诗词文章,照样是报社约的稿,除了杜构和上官仪,还有其他几位官宦子弟,都是青年一辈中的翘楚。
他们的作品自然不能跟大佬相比,但也有其清丽灵动之处,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原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