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这句话当面问出,甄应淑胸中郁气一扫而空
怎不叫她们的女儿去嫁能做她爷爷的人
甄如月是李氏的亲女儿,甄如晨是何氏的庶女,两人都是十五六岁年纪,正该说亲事。
甄应淑又追问“我虽是姑姑,又不是没嫁过人,不过守寡在家,想来也不碍着侄女们说亲吧。”
往日颇有几分懦弱胆怯的小姑子去过林家一趟,就像变了个人。
这是有人依靠了,就长了胆子
李氏憋得脖子都红了,才想出两句话,偏现下甄家住的宅子前后只小小三进,甄老太太就住在第二进正房,等她想开口时,老太太的屋子已经到了。
“老太太”甄
应淑跑进去,又在离甄老太太还有几步时停下。
嫡母会不会也怨她胡来
“回来就好”甄老太太拄着拐站起来,看她身上各处都好好的,没受一点伤,也不似受人轻薄过,才举拐作势要打,“跑去哪了一日不知道回家”
甄应淑忙跪下,从怀里取出一封书信“林家的江夫人见我才学还过得去,要荐我去荣国公府坐馆,有亲笔荐书在此。还说不必我去,明日林府先派人去说,一定能成”
她眼里含了泪。
江夫人让她一个字都不要再提她原本是想去做什么,别人问起,便只说想寻一处坐馆,如此,于她的名声无碍,于林家的也无碍。
其实林大人哪里怕多这一桩风流韵事呢是她上门去求做妾,又非林大人强夺别家女子。江夫人如此叮嘱,其实还是顾念她的名声。
甚至连荐书也给了她两份。
江夫人说的是“回家分开放,若有丢失,还能有一份。都没了就再来,再给你写。”
她却知道,是江夫人看出了她与家中不睦,怕人使坏。
江夫人如此恩情,她着实难以报答。两家关系终究尴尬,今后再有烦难,她也不许自己上门去求了。
回想今日出门时的念头林家不应,她便回来自尽终究不妥,只怕会让人污蔑到林家头上。
今后她即便还是免不了一死,也不能叫人想到林家
两个儿媳妇眼巴巴看着。甄老太太拿起信,令老嬷嬷多点几盏灯,对着烛火字字句句细读一遍。
“江夫人的字真是不错”她转头看向庶女,笑说。
“是好事啊。”甄老太太折起书信,还给甄应淑,叫她起来,“那咱们就耐性等两日。”
她吩咐儿媳们“去和周家说,亲事不成了。左右还没放定。”
这回不待何氏张口了,李氏便急道“荣国公府哪里缺一两个先生呢即便应了四妹妹去坐馆,不过是看在林家面上和与咱们家积年的情分上。我看还是将来有大事再求上去”
“你是甄家的媳妇,她是甄家的姑娘,甄家和亲戚们的情分只许你用,不许旁人用”甄老太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