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谓,天幕会出手。
把天幕再看一遍就懂了。
瑜长壮有姿貌,江东百姓称之为“周郎”,能被称为“郎”,那必须得长得俊,不够川帅的人家不认。比如周瑜同时期的孙策,江东百姓称之为孙郎。虽然孙策的弟弟孙权也姓孙,但是
天幕放上了许多关于孙郎相关的史料。
很遗憾,三国志资治通鉴续后汉书江表传等等一系列提及到孙郎的史料,均特指孙策。
哥哥是孙郎,还是特指的那种。
“呜”
孙权伤心了,他真的伤心了,他柔软的内心被很很地打了一拳,一股委屈之情涌上心头。
郎啊,孙权恨呐,这个字怎么就和他有缘无分,有缘的是哥哥,无分的是他。
鱼哭了,谁知道。孙权哭了,谁
知道
哥哥是孙郎,弟弟怎么就不是呢。孙权撩起衣袖,胡乱揩了一把眼泪,抽抽噎噎地说道。
此时的孙权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小少年,正是对容貌评价最敏感的年纪。
怎会如此
他满脑子里只有七个大字我不如哥哥好看
苏轼,我们苏东坡先生不是没帅过,但是人到中年这一发福,咳咳,大家懂得都懂。
画面随之流转,只见庙宇内,有一中年男子前来拜谒,长脸多髯,目光却是有神。
“和周瑜相比,确实有些残忍”倒也不是说貌丑无盐,只是已经有周瑜珠玉在前,就显得苏轼很不够看了。
刘彻不忍,在颜值这块,这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坐,茶。”
老和尚眼睛都没抬一下。待苏轼走近,老和尚才打眼一看。
豁,读书人。他缓和了神色。
“请坐。”老和尚对身边的小沙弥说道“给客人上茶。”
苏轼略一颌首,和方丈,也就是老和尚寒暄了几句。
老和尚觉得苏轼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有才之人,于是他慈眉善目,十分和蔼地问道“敢问施主尊姓大名。”
“鄙人苏东坡。”
苏轼的语气却是淡淡。
“不知竟是东坡先生光临小刹,请上坐”
老和尚大惊,连忙转身对小沙弥吩咐道“敬好茶”
这个故事颇有古早打脸爽文的韵味在,但是不难看出,苏轼的外貌和他的文学地位相比,那是真的不够看。
“天幕真是妙语连珠。”刘彻忍俊不禁。
虽然已经能把天幕和弦梦似锦分开看,在实际中,刘彻还是忍不住将其称为天幕。
没办法,代惯了。
打脸本文,这很吐切啼,刘细一照问就慌
打脸烫又,这很贴切啉,又彻一瞬间就懂了其中的含义。
再对比下功业,二十三岁,周瑜被授建威中郎将。三十三岁,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曹军,自此便作为一代名将名垂史册。
苏轼则是贬贬贬,一路贬。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