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英这才回过神来,慌得把镢头一扔,拽着女儿就往堤上跑。气喘吁吁地来到丁钦差跟前,“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叩头道“小民荷英,叩见钦差大人。”
丁钦差赶忙用双手搀扶起荷英,真诚地道“荷姑快快请起。荷姑大仁大义,大慈大悲,乃我等之楷模,应受丁香一拜才是。”说着,躬身向荷英深深鞠躬。
红县令等众官员见此,也赶忙向荷英鞠躬行礼。
在场百姓无不被丁钦差感动,对丁钦差啧啧称赞,道丁钦差仁爱慈悲,爱民如子,是一个好官,大好官。
荷英被丁钦差及众官员一拜,惊得不知所措,一个劲地道“这、这”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丁钦差拜完,直起身,整了整衣服,郑重其事的道“荷英听旨。”
荷英赶忙俯伏在地,道“小民荷英在。”
荷妮及众乡亲,也赶忙跪地伏身,不敢作声。顿时,整个大堤上,鸦雀无声。
丁钦差展开圣旨,一字一句地宣读道“奉天承运,国王召曰桃园县荷前村荷英,施仁义之心,行大义之举,救两人性命,功德无量,为我女儿国官民之楷模。朕为褒奖荷英之善举,特赏赐白银一千两,以示表彰。并号召天下百姓效仿之。钦此。”
荷英诚惶诚恐,慌忙叩头,道“谢陛下恩典。祝我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荷英得到女王赏赐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无不称赞、称颂,艳羡不已。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又有能事者,添油加醋,直传得神乎其神。人们对荷英更加的敬仰,又经荷花“仙姑”“仙姑”的一叫,便传将开来,本村人无论尊长、还是老幼,都敬称她“仙姑”。而外村人,则加了她的姓,称她为“荷仙姑”。
桃园县乃至田黄州大小官员也自豪不已,每每讲起此事,都把荷英说成是“我们桃园县”,“我们田黄州”之人,引以为荣,引以为自豪与骄傲这是后话,不表。
话说丁钦差回到京都城,向女王复旨。女王听后,惊讶的道“荷英救的那两个木匠哪你没有见到”
丁府丞道“回禀陛下,卑职问过荷姑,她说,那两个木匠,在年前就回西图国了。”
女王听了,怅然若失,情不自禁的道“这都是天意,神灵惩我也。”不禁暗自神伤。
丁府丞走后,女王久久不能平静,内心充满了自责与懊悔。心想看来他是真的生我气了。这也难怪,他九死一生,受尽苦难,我却没去安抚他那颗伤痛的心,叫谁能不生气都怪我,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相见的机会。我对不起他女王越想心里越难过,越想心里越自责。抬头正好看见挂在墙上的先王那幅字,更生同感,于是,拿起笔,倾情于笔上,照着先王的字体,认认真真地书写了一遍。书写完,提着笔,默默地望着书写的这两句话,眼里充满了泪水。
女王整日闷闷不乐,抑郁寡欢。可心、可意看在眼里,便想方设法让女王高兴,可是,用尽了各种办法,终是徒劳。二人心中着急。
二月下旬,水仙从耶律国回来了,来到御书房,向女王交旨,道“陛下,卑职已悄悄将康木匠接来,安置在驿站里,听候陛下旨意。”
女王道“你这一趟是否顺利那康木匠有何意思”
水仙道“回禀陛下,卑职这一趟还算顺利。卑职到了耶律国国都,不两日便找到了康木匠。卑职将陛下的旨意向他讲了,他倒是挺高兴的就答应了,还感谢陛下的隆恩呢。倒是他的师父和家人不愿意。卑职又费了一番口舌,并送上带去的银两作安抚,虽然其家人仍不同意,但怎奈康木匠执意要来,他们怎能拦得住于是,卑职便将他接来了。”
女王道“此事你办得甚好,但暂且不要对她人讲。朕要给大将军一个惊喜。”
水仙道“卑职遵旨。”然后又犹犹豫豫的道“陛下,卑职斗胆,敢问陛下,为何要千里迢迢地接这康木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