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蒙学堂,除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之外,算学更是人人过关。
格物博士程登吉专门编纂了一本《幼学琼林》,全文都是用对偶句写成,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而里面的内容,包含了天文地理、岁时人文、文臣武将、人事饮食、疾病死丧等等,五花八门,可以说是幼儿版的百科全书。
这里面很多内容,是老学究们连听都没听过的内容。
而格物院格物博士沈星言,则是编写了一本《蒙求再编》,里面四言韵文,这本书讲的是历史,从伏羲开天、女娲补天开始,一直讲到了隆庆年间,每四个字一个故事,一共2800个字。
匠人学堂会分六年,把这700个故事讲完,这已经是精炼过的内容了,中国的历史确实源远流长。
受‘春秋之后无大义,史书唯记事耳’的风力舆论的影响,大明的贱儒们,大多数都不读史(165章详细解释了自朱程理学之后,为何读书人不读史的原因)。
也就是说,这些旧文化贵族们,在历史这块,连蒙学堂读完的小孩子都不如!小孩子都知道的历史故事,知道的历史教训,自诩士大夫的文化贵族却一无所知。
文化上的变化,造成了政治上的变化,匠户出身的举人、进士,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且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物质分配、生产关系和社会地位三个方面的原因,让崇尚所谓私有制经济的肉食者们,恨不得立刻马上把官厂给撕碎了,这也是王崇古身后事,闹出了如此大动静的根本原因。
但一切,都随着匠人下山戛然而止。
匠人爆发的力量固然让人胆寒,但最让人胆寒的就是皇帝陛下。
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皇帝把西直门的守军和校尉撤出了,城门大开!
“朕还是失算了,哎,就该让陈末把王谦锁在家里。”朱翊钧在张居正走后,仔细复盘了一下自己的计划,王谦这个意外,让匠人们的力量没有更加直接的表现出来。
除了魏有山这个格物博士之外,朱翊钧还委派了一群讲武学堂的庶弁将到了西山煤局,这种群体性事件,除了主心骨魏有山指明方向外,还要有人带领匠人们,找到那群畜生的位置。
这些庶弁将,就负责将匠人组织起来,朱翊钧又不是十岁的孩子了,做事没那么没谱,任由匠人无序暴动。
算无遗策的大明皇帝,唯一没想到,王谦敢去拦,这一拦,就只能让缇骑出马抓人了。
不过也还好,整体达成了皇帝的预期。
“陛下,大宗伯入宫来了。”一个小黄门急匆匆的走了进来,俯首说道:“大宗伯要致仕。”
“宣。”
沈鲤入门之后,甩了甩袖子,五拜三叩首,将奏疏放在了身前,俯首帖耳说道:“臣沈鲤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臣此番面圣,特前来致仕,乞骸骨归乡,恳请陛下放归依亲。”
沈鲤是和海瑞齐名的骨鲠正臣,虽然继承了万士和投献路线,但不代表沈鲤失去了骨鲠的本色。
皇帝赐了王崇古文成的谥号,坚持不给王崇古谥号的沈鲤也没什么好说的,准备收拾下铺盖回家了。
“大宗伯免礼,起来说话。”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大宗伯没有和元辅聊过吗?这里面不是王崇古一个人的荣辱,而是官厂的兴衰。”
“王崇古不配。”沈鲤再拜,语气格外坚定,他思虑了下,才继续说道:“他贪墨宣大长城营造银,导致北虏入寇如入无人之境;他嫁女儿僭越使用金字;做京营总督军务,居然要把过往嫡系,都塞到京营来。”
“这三件事,绝不是受到了张四维这个逆贼的蛊惑,是他自己要做的,即便是王次辅还活着,他也要承认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