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三分练,七分吃,剩下九十分靠睡觉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三分练,七分吃,剩下九十分靠睡觉(1 / 6)

朱翊钧之所以将这篇《进士家考》转载到了邸报上,刊行天下,其根本目的是戳破一个谎言,富贵修德的谎言。

在儒家构建的大同世界里,是官序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就是只要遵循尊长幼的秩序,就可以致大同。

这个理论框架能够成立的根本基石,富而有德,富而好礼,富而能俭,就是富贵之家往往更有修养和道德,所以富、贵之家,就是天生地养的治人者。

类似的表述很多,比如君子富,好行其德;人富,以适其力;比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等等。

这种解读是完全错误的,朱翊钧读书很好,他知道这是一种故意的曲解。

因为儒学里,君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很有德行的人;一种是治人者也;

但多数的儒家学士解读的时候,都刻意的把这两种含义混为了一谈,解读为:治人者,就天生就有德行。

荀子曾经在讨论性本恶的时候,: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如果王孙贵族、士大夫的孩子们不能明白礼和义,那就是庶人;如果庶人的子孙,积累了足够的学识,行得正,走的直,明白礼和义的重要性,就该是王公士大夫。

这个人是否尊贵,他这个人的价值,不看他的家世,而是看德行,他就是家世再好,没有德行,那就是废物一个,如果这个人家世不好,德行极好,那就是君子。

这才是原教旨的儒家理念。

这种思想,强调个人德行,而非世袭地位去决定人的价值,早在先秦时候,就已经出现。

正因为荀子的这些观点,他被开除了儒家的至圣先师的序列,大明士大夫人言必称孔子、孟子,很少谈到荀子。

而这名笔正更进一步的戳破了富而有德,富而好礼,富而能俭的谎言,显然进士之家,九成六的都传不过三代,富贵和德行、礼义、节俭这些美德,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甚至富贵会催发出人心之恶,没这点家产,还不会闹得这么凶。

对于皇帝陛下转载的这篇文章,大明上下,反响并不是很激烈,因为反响越激烈,这些事儿就越容易引起讨论,最终让这件事越广为人知,最好的应对手段,就是当没看见,算是一种无声的抵抗。

也没什么好值得反驳的,谁让这名笔正,是用了五年时间,考证了如此多的进士家族,得出的结论,是实事求是,要推翻他的观念,有些太难了。

大明上下内外,也逐渐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离开了儒家,大明王朝仍然能够存续。

儒家作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统治工具,一直是郡县帝制、皇权体制下,维护皇权稳定最重要的手段。

皇帝把兖州孔府掀了,引起了巨大的恐慌,如同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恐慌在蔓延,但很快,上到皇帝,下到万民,都发现其实并不会毁天灭地,相反,大明的秩序仍然存在。

先秦时候,至圣先师那么多,不是光一个孔子、孟子,荀子、法家、道家等等诸子百家,都有可取之处。

时间一久,大家发现,其实诸子百家一直存在,只不过大家披上了一层儒家的皮而已,现在把这层皮掀了,反而活的更加通透了。

比如徐贞明,比如柯延昌,陛下御笔册封的大司农、少司农,就大大方方的承认了自己农家的身份,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在之前,他们看起来是儒学士,但骨子里是农学士。

皇帝再次刺破了儒家的一些神话,代表着儒家的神圣性进一步被破坏,这对大明上下而言,不是那么难以接受的事儿。

大明所有的风力舆论,都集中在了侯于赵的《深翻》之上,上一篇《翻身》的立意还有些模糊,这本《深翻》的立意就非常的明显了。

最新小说: 绝色男修皆炉鼎 悟空帮我种田,我教他开辟宇宙 重生魔尊归来 诸天仙武 大话西游之超级小白龙 从完美开始:宝葫通天! 无敌天帝踏万界 重生魔修,开局捡到一颗丧尸星球 盗墓:我家末代族长是小哥 失落的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