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无法工作,再是先进的战斗机都只能挨揍。
显然,那架“侦-29C”才是主角。
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也就是围绕着那架“侦-29C”进行。
用飞行员的话来说,只要电磁干扰发挥了作用,空战会变得像打游戏一样简单。
不过,这说的是超视距空战。
没过多久,这场“游戏”开始了。
在指示灯亮起,提醒飞行员收到了新的信息时,李天凌才扫了眼导航屏幕上的时钟,已经是上午11点15分了。
预警指挥机发来的敌情信息。
一支规模庞大的敌机编队正从纳西里耶那边飞过来,而且即将进入禁飞区,初步推测敌机的数量在40架以上。
因为敌机很有可能采用密集编队,而且距离预警机超过300千米,所以没法对敌机数量做出准确判断。
不过,就算只有40架,那有够多了!
要说的话,也只有伊拉克空军会一次出动这么多战斗机。
如果是在40年前,还说得过去,毕竟在那个由机枪与机关炮决定胜负的时代,数量多就肯定占便宜。
可是现在,数量不是决定胜败的头号因素!
在以导弹为主的空战中,数量多未必就是优势。
相关战术信息,直接发送给了编队里面的每一架战斗机。
按照预警指挥机发来的指令,西边另外一个“战-11B”战术单位也已收到命令,将赶来参战。
拦截战术非常简单,李天凌的战术单位在60千米处进行第一次拦截。
此后,由另外一个“战-11B”战术单位在40千米处进行第二次拦截。
距离缩短到30千米左右的时候,2个“战-11B”战术单位将使用“KK-6F”,共同进行第三次拦截。
接下来就进入格斗空战阶段。
当然,前提是敌机没被击溃,仍然在向南飞行。
在让战斗机加速的同时,李天凌通过编队通信频道给手下飞行员安排任务,主要就是确定开火的顺序。
预警指挥机发来的信息不够详细,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
等到距离缩短,在启动火控雷达之后,就能够探测到敌机的具体情况,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火控信息。
如果提前安排开火顺序,也就是交战战术,就能够大幅度缩短开火之前的准备时间。
要说的话,除了战斗机加速时产生的巨大过载,还真像在玩电子游戏。
飞行员所做的,无非是操作面板上的控制开关,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完成开火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过了大约10分钟,预警指挥机发来开火指令。
这是最后一道保险。
在下达了开火指令之后,作战的主动权交到飞行员手上,而且飞行员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