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就是不能让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逃回去!
这样一来,就必须打包围战,需要从西边突击,因此2个装甲师的兵力还真不够用!
所幸,还有陆战队。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陆战队就想包圆,即承担全部作战任务,提出最多可以向波沙湾地区部署3个师。
可惜,这显然不大可能。
别说施授良是陆军上将,不会让陆军作战部队坐冷板凳,就算首辅周涌涛,也不会让陆战队专美。
此外,陆战队其实是在吹牛。
道理也很简单,陆战队常备的作战部队也就只有5个师。
第一陆战师负责守卫从斯卡帕湾到迪戈的,夕落洋与梵炎洋上的所有战略基地。第二陆战师负责守卫从阿留群岛到库克群岛,东望洋中部群岛链上的几十座军事基地。这两个陆战师属于战略级别的守备部队,别说是和平时期,哪怕在大战爆发之后,也要在替换部队到位之后才能调动。
可见,陆战队能调动的其实也就只有3个师的兵力。
其实还不到3个师。
驻扎狭夷皇国、北马群岛与图克要塞的第四陆战师,最多能抽调一个旅的兵力。驻守斯里兰卡与东南地区的第三陆战师,也只能抽调一个旅的兵力,因此实际可调用的只有1个师又2个旅。
能成建制出动的第五陆战师,还是战略预备队。
虽然跟陆军不一样,陆战队的5个师不存在缺编的情况,但是充当预备队的第五陆战师的战备率一直都不太高。
和平时期,第五陆战师只有约60%的官兵在岗。
当然,这也跟陆战队的轮换制度有关。
不过,也不是说陆战队没法投入3个师的兵力,只是真要投入3个师,就必须立即进行动员。
在陆战队的编制体系中,还有5个在编预备师。
只是,这5个师其实都只有师部,平时的编制人员不到3000人,得从预备役部队征召兵员。
虽然在理论上,最多只需要15天就能够完成整编工作,但是在大战之后,帝国从来没有征召过这5个陆战师。
原因也很简单,太麻烦,而且耗费也太大。
关键不是人员,是主战装备。
因为平时只保留了指挥框架,所以这5个预备师并没有配备主战装备,在整编的时候只能启用封存的装备。
先不说封存装备的性能如何,只是启用就非常麻烦,而且需要不少的经费。
在用完了之后,重新封存又要花一大笔钱。
正是如此,陆战队才建立起了独一无二的轮换制度。在和平时期,让各个陆战师的官兵交替轮换,从而依靠大约60%的主战装备,让所有的在役官兵都能获得足够的训练时间,保持足够高的战斗力。
当然,出动不了3个师,派1个师参战还是没问题。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里。
到底是哪个师!?
即便到了现在,陆战队都没有发来确认的消息,只保证,肯定能够在发动地面进攻之前让1个陆战师部署到位。
其实,丁镇南需要的就只是1个陆战师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