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决定研制专门的“战斗直升机”。
只是,当时提出的性能指标实在是太高了,远远超过技术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研制工作进行得极为缓慢。
与之相比,作战需要却极为迫切。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大量采用成熟技术与设备,性能指标很一般,不过能够在几个月内完成试飞,并且投产的“直-7A”才脱颖而出,获得了陆军青睐,最后拿到了300架的订单。
在最初的时候,帝国陆军只是用“直-7A”来应急。
当时,没有人想到,这种“简陋”的武装直升机最终会生产3000多架!
其实,也就是在“直-7”大规模服役,而且在战场上表现出强悍的战斗力之后,帝国陆军才有足够多的时间研制更加先进的“直-10”,或者说不再那么急迫,让设计单位能够从容完成技术积累。
此外,波伊战争结束对“直-10”的研制工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又过了大约5年,帝国陆军才觉得,需要一种更先进的武装直升机。
直到这个时候,“直-10”的研制工作才步入快车道。
可见,“直-10”的战术性能指标,其实都是帝国陆军在波伊战争当中,用惨痛的损失换来的。
这也造就了“直-10”。
简单的说,“直-10”是一台在树梢高度活动的飞行坦克,其凶悍的火力几乎都针对地面目标。
至于空战,根本就不在考虑之中。
当年,帝国陆军在直升机上测试格斗导弹,初衷不是对付直升机,而是对付也在超低空活动的攻击机。
如果需要,还得用来对付战斗机。
可见,也只是给了直升机一种勉强够用的自卫手段。
在波伊战争中,帝国陆军的直升机就没遇到过空中威胁!
此外,在设计“直-10”的时候,很多新技术,或者说是新战术思想还没诞生,也就不可能被设计师采纳。
最典型的,也就是隐身。
以“攻-11”为代表的隐身作战飞机,是在“直-10”完成设计之后才诞生,而通过实战证明,那还是4年前的事了。
结果就是,“直-10”根本就没有为隐身考虑。
在前几年,帝国陆军还在“直升机是否需要隐身”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或者说是不想随大流。
这些,全都是“直-10”的短板。
不过,也成为帝国陆军启动“直-X”项目的直接动因,或者说是为“直-X”项目订下的战术性能指标。
虽然这种还在设计的先进武装直升机准备取代的不是“直-10”,而是“直-7”,但是帝国陆军提出的性能要求,其实就是针对“直-10”的缺陷,所有“直-10”存在的问题都必须在“直-X”上得到解决。
与“直-10”相比,“直-X”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定位于“中型多用途战斗直升机”。
可惜的是,“直-X”还处于设计阶段,哪怕是快马加鞭,也需要几年之后,才有望加入帝国陆军战斗序列。
与当初研制“直-10”一样,“直-X”的研制工作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陆军订下的战术性能指标太高,现有技术根本达不到,所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解决技术难题,或者等相关技术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