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不是乱说。
关键就是,帝国在陆心海这边确实没有多少切身的厉害关系。
保住去墨海的航线?
显然,就算保住了这条航线,如果没有能够守住阿斯特拉罕,依然无法守住至关重要的跋窟。
等到枷锁陆桥沦陷,这条航线就没意义了。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守住阿斯特拉罕的难度并不比守卫新罗西斯克小多少,相对来说还更大。这就是,阿斯特拉罕不但是南下跋窟的必经之地,还是向东攻打东骆沙腹地,乃至扫荡枷锁陆桥的基础。
在拿下阿斯特拉罕之前,西陆集团肯定不会冒险调集重兵强攻新罗西斯克。
守住夕梵运河?
显然,只要帝国还控制着波沙湾,尤其是南岸的几个产油国,依然是新月地区霸主,守住夕梵运河就不是问题。
再说,把舰队部署在窄海同样能守卫夕梵运河。
只有在掌握了绝对战略优势,并且发起战略反攻的时候,帝国海军才需要向陆心海增派兵力。
在此之前,肯定是优先保证其他方向。
要说的话,真正让周涌涛感到惊讶的,其实是西陆集团打击第51特混舰队的决心。
如果李深智发来的战报没有水分,西陆集团至少出动了80架“火神”轰炸机,还出动了30多架“狂风”AVD战斗机,并单方面破坏了忒尔共和国的中立地位,投入与代价不可以说不大!
当然,损失也非常巨大。
至少有48架“火神”在投弹之前被击落,还有5架在投弹后被击落,护航战斗机也损失了20多架。
要说的话,只是这些轰炸机与战斗机的价值就超过了2艘超级航母!
关键还有,第51特混舰队的2艘航母都没有战沉。
按第一份战报,“白止战”号的损伤已经得到控制,没有沉没的风险,甚至已经能够运作直升机。“李铭博”号的情况稍微糟糕一些,只不过大火已经扑灭,有很大把握保住这艘航母。
必须承认,帝国海军的航母一直以生存能力强悍而出名。
在上次大战中,帝国海军就率先在航母的生存性能上做文章,采用了像小分舱结构这类的方式来提高航母在遭受打击之后的生存能力。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两艘“帝都”级多次在战斗中遭受重创,却一次又一次的修复,并且重新回到战场上,最后还全都坚持到了大战结束。
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航母,也非常注重生存能力。
“薛远征”级,总共有4000多个水密舱,而且除了锅炉仓与轮机舱之外,其他全是小分舱。理论上,哪怕水线以下三分之一的舱室进水,只要进水量没有超过15000吨,都不会沉没。
按照工程师给出的结论,或者说理论计算结果,“薛远征”级最多能扛住10枚重型反舰导弹,或者是4条重型鱼雷。
这个生存能力,不是一般的强悍。
其实,帝国海军一直就有拿退役航母搞生存能力测试的传统。
不说别的,帝国海军的大型航母,除了少数改造成为海军博物馆之外,在退役之后全都用于内部测试,没一艘例外。只是在上次大战中建造的大型航母,就超过20艘。正是通过这些测试,帝国海军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获得了很多经验,并且全都用在了战后设计的航母上。
此外,“辉州”号也没沉没,至少暂时还没有沉没。
虽然在战报中,提到这艘巡洋舰的情况非常的凶险,随时有可能翻沉,而且李深智已经给舰长下达了命令,让舰长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断,首先保护好官兵,但是“辉州”号的舰长并没有下达弃舰命令,而且拯救这艘战舰的行动一直都在进行,最后或许能够让其回到亚历山大港。
也就是说,在损失50多架轰炸机与20多架战斗机之后,西陆集团的这次反击行动竟然连一艘战舰都没有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