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最为主要的,还是投入的兵力。
那是足足80架“火神”轰炸机!
如果没有特别重要,必须实现的目的,迢曼帝国有什么理由动用80架“火神”来对付只有2艘航母的第51特混舰队?
那么,这个重要目的是什么?
开始,周涌涛与军方要员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包括国防部长在内,几位军方要员认定跟大陆战场有关,希望打掉第51特混舰队,阻止帝国向枷锁陆桥运送物资,降低攻打枷锁陆桥的难度,以及通过这次反击掩盖在地面战场上遭受的挫败。
当然,也可以看成是逼迫帝国把重点转向海洋战场。
说起来确实有一些道理。
只是,这些目的也太差劲了。
此外,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根本说不通。
最后发起攻击的那批轰炸机,是从北面突击的,也就是飞越了忒尔共和国,破坏了《伊斯坦布尔公约》。
这份公约,不但是用来确立忒尔共和国的永久中立地位,还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说得直接一点,迢曼帝国与梁夏帝国在缔约的时候,其实都是拿本国在忒尔共和国的影响力做保。
迢曼帝国毁约,梁夏帝国就不再需要遵守这份公约。
这意味着,帝国可以借道忒尔共和国,由铁路向枷锁路桥运送兵力与物资。
那么,封锁海运航线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涉及到一条非常关键的铁路。
由帝国的铁路公司投资,锡尔特到卡尔斯,从南到北贯穿亚美尼亚高原的铁路,在几年前就已经通车。
关键还有,从锡尔特往南大约300千米就是伊拉克的摩苏尔,其间只有大约100千米没有通铁路。
只要能借道忒尔共和国,就能够解决向枷锁陆桥运送物资的问题。
此外,甚至能够在此开辟新战场。
迢曼高层肯定不会认为,伊拉克能够顶住帝国大军。
这么一来,迢曼高层还有什么理由主动破坏忒尔共和国的中立性?
按照《伊斯坦布尔公约》的附加条款,只要任何一个缔约方毁约,忒尔共和国都会跟其他缔约国结盟。因为纽兰共和国还没参战,所以在法理层面,忒尔共和国现在只能够跟梁夏帝国结盟。
真要阻止帝国海军进军墨海,完全该放开手脚,等到第51特混舰队进入墨海,再发起打击。
到时候甚至有望全歼第51特混舰队,以及随同行动的运输船队。
关键还有,能够安排战术航空兵执行打击任务,或者是安排更多的战斗机为轰炸机提供掩护。
可见,迢曼帝国在这个时候出手,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在秦风烈等军方要员的面前,周涌涛没有强调这个问题。
主要是没这个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