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面的乌克兰地区,形势同样严峻,在德国吞并奥匈帝国之后,德国就可以在南部部署更多兵力,而且乌克兰平原无险可守,德国还有包括西乌克兰在内的众多仆从国,还有奥斯曼帝国也可能倒向德国。
所以,乌克兰直面海陆两方面的国防压力,陆地上不用多说。
海面上的威胁也就是黑海,现在黑海连接地中海的通道掌握在德国盟友奥斯曼帝国手中,而德国又获得了奥匈帝国海军,两相结合,就意味着德国可能从黑海方向进攻苏联南部。
这还不是德国对苏联军事压力的全部。
苏联,莫斯科。
约瑟夫指着地图说道:“祖国的西面局势已经完全恶化,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吞并奥匈帝国后更加强大的德国,而是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反动帝国主义集团。”
“这个集团里包括奥斯曼帝国,波兰,立陶宛,罗马尼亚,西乌克兰伪政府,保加利亚等等诸多国家。”
“从高加索到克里米亚,再到敖德萨、白俄罗斯,最后到波罗的海沿岸,三千公里的边境线上,我们都面临着这个庞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威胁和压迫。”
“如果战事一开,帝国东部的工业区,很有可能毁于一旦,所以,现在我们必须立刻对苏联的工业布局进行紧急调整。”
“将乌东,莫斯科,列宁格勒三地的工业,向苏联腹地的工业区转移,重点发展西伯利亚和乌拉尔等工业区。”
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就可以看出现在苏联对德国的压力的深刻和切实忧虑。
直接打断现在苏联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让正在蓬勃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发生重大转变,直接牵扯到数百,乃至上千家苏联重点工业单位的命运。
一些原本正在建设的军工企业和关键民生企业的厂址可能直接停摆,甚至已经运作起来的机器设备被拆解,运往东部的工业区重组。
而约瑟夫还在说道:“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可能对苏联发动的进攻,苏联必须提前选定一座位于后方的战备首都,作为莫斯科的备份,当莫斯科陷入困难时,战备首都立刻承担大部分首都职能。”
苏联的优势就是拥有极其优越的战略纵深,甚至毫不客气的说,苏联的战略和国土纵深,就排在世界首位。
即便同为国土面积大国的东非,美国,远东帝国,巴西等国家和苏联比较都差许多,这些国家在战略和国土纵深只能排在第二梯队。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潜在敌人主要来自东面,也就是欧洲的强国或者东非,而美国精华地带,集中在美国东北部,从美国东部沿海到五大湖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有利地形便于防御,而中间的北美大平原更是无险可守,西部环境又有些太过恶劣。
东非在这方面同样好不了多少,虽然东非国土面积仅次于苏联,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是东非的工业和人口集中在中间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