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的关注低,自然也就更有利于在古比雪夫市完成军事和政治上的部署,更别说古比雪夫距离苏联以外的欧洲国家十分遥远。
约瑟夫说道:“德国消化奥匈帝国,并且完成军事上的准备,乐观估计,顶多十年之内就有可能完成,悲观的想可能几年时间就可以做到。”
“所以,我国的重点产业转移,必须在五年之内完成,尤其是国防工业,应该在后方建设一个完整的军工业体系。”
“确保在列宁格勒,乌克兰,甚至是莫斯科等地的前沿工业区,受到打击时,国防工业体系不会因此崩溃,依旧可以正常运转。”
苏联此前发展这些工业基地,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苏联经济想要发展,就必须往西,和欧洲对接。
这就类似于前世远东帝国在全面转向经济建设后,所有资源重点向沿海地区集中一样。
毫不客气的说,在当时环境下,远东帝国的沿海并不是安全的地方,直面西方集团和美国的威胁,而当时,远东帝国海军的实力,别说和美国海军对抗,就算日本海军都是一个强大的敌人。
但是,即便如此,远东帝国经济发展上想要见效最快,也只能选择优先发展沿海。
苏联在经济发展上,碰到的其实也是这个问题,一五计划和正在进行的二五计划,之所以成绩辉煌,本身就是苏联的欧洲部分,更容易获取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技术,人员和机械等等。
同时,欧洲部分领土的民众也更早接触工业文明,这对于苏联培养本国人才和工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毕竟苏联工党本身,就是欧洲工党运动中的一部分,而这些思想最先触发的地方,正是当时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
而彼时沙俄,理论上来说并不是工党发展的理想之地,毕竟俄国工业化程度低,这本身就限制了工人阶级的壮大。
但是反过来说,工人阶级群体庞大的西欧,也是资本主义势力强大的地区,所以,工人运动很难开展,受到严厉的镇压和各种收买……
不过,关于这些问题,显然不是现在苏联政府讨论的重点,现在对于苏联来说,因为德国的强大,苏联政权后续的存亡问题,进一步被抬升到了苏联政府要讨论的首位。
约瑟夫说道:“在苏联内部,我们要做好备战,完成产业转移,发展战略大后方。”
“但是,面对德国帝国主义,我们也不能只被动等他们先动手,如今,欧洲局势混乱,经济大萧条余威犹在,在资本主义世界恢复之前,是我们主导欧洲运动的关键窗口期。”
“只有在欧洲扶持出更多的盟友,我们才能摆脱现在所面临的困境,现在奥匈帝国内部联合政府已经失败,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对他们的支持,从而让他们尽可能的阻碍德国消化奥匈帝国的进度。”
奥匈帝国被德国合并,已成定局,这在短时间内,已经是不可能逆转的结果,所以苏联只能放弃把原本奥匈帝国变成红色政权的想法。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鼓动奥匈帝国内部的反极端民族主义人士身上,这不仅包括原本大奥地利联合政府残余势力,还有那些非德意志民族,都可以成为苏联扶持的对象,让他们给德国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