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却没有回答,只说让他细细的思考。
后来,一连几天,诸葛恪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可年仅九岁的他,根本无法理解与解释这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最终,诸葛瑾告诉了他答案,准确的说,那不是答案,而是他自己的感悟。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偶然的开始,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父母的期望,是家族的荣耀,是国家的未来,但我们唯独忽略了自己或者说是自我”
是啊
在这样的年代,自我意识觉醒是被淡化的,人一生下来就会头顶着天地、神灵、君亲、师长从而让“自我”被忽略,被淡化
诸葛氏一族家学太过磅礴、太过渊源了
正因为读的书太多了,接受的传承太多了,再加上诸葛瑾与诸葛亮的探讨,让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理解,超脱了这个时代。
比如,诸葛亮那超前的治国理念与建立一个理想中安乐邦的愿景。
比如,诸葛瑾对自我觉醒的意识,以及对儿子的引导。
诸葛恪至今都忘不了父亲诸葛瑾在这个话题上,对他的谆谆教导。
“人来到世上,有出生就有死亡,这个过程从有意义,到最终因为生命的消亡而变得无意义。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人既要活的精彩,又要在死后为世人传颂所以,按照为父的理解,人为什么要活着,八个字生为体验,死为留芳”
那一日父亲语重心长的画面,深深的烙印在了诸葛恪的脑海中,特别是他着重强调的那八个字。
“生为体验,死为流芳”诸葛恪口中喃喃。
仿佛,只这一曲琴声间,只这旦夕的回忆间,他便一下子明悟了,彻底看透了现在所处的逆境。
呵呵其实这本不是一个逆境
唯是他诸葛恪心头的无病呻吟罢了
想想那生为体验,死为流芳,想想那超脱出忠义,超脱出孝道的东西,刹那间,诸葛恪仿佛就清楚了,他该如何去抉择。
“爹”
月色下,诸葛恪的背影在驿馆前火把的映照下,被拉的狭长。
他抬起头,眺望向驿馆二楼的方向,琴声就是从这里传出,诸葛恪的心境也是从这里开始变化。
终于,他退了一步,他朝着那二楼琴声传出的阁屋,深深的躬身行了一礼,诸葛恪淡淡的说“爹,你又教了孩儿一次生为体验,死为流芳还有,爹你勾起了孩儿与你更多的回忆,孩儿突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说罢,诸葛恪再三行礼,然后一个帅气的转身,他一步三回头的上了自己的马车,伴随的“得得得”的一声马儿的嘶鸣。
来时还忧心忡忡的他,去时已然是心头笃定。
还有他的眼神处处透漏着坚决与坚定。
另一边。
琴声的末尾,诸葛恪弹奏的速度骤然加快。
原本一首和缓的琴曲,突变得激越铿锵,就好像是水流原本在小河中安逸的流淌,可最终,它不可避免的流入江海。
然后与江海中那些奔涌的潮汐一道,汹涌起来也愈发的激越铿锵起来
“铮”
随着最后一个拉长、拉重的尾音,诸葛瑾的琴声戛然而止。
这时,站在门前的吾粲方才张口,“元逊方才来了。”